最近,5歲的兒子總是因為當不了第一名或者得到的獎勵比別人少而鬧情緒,于是我開始關注兒童爭強好勝的心理及行為。其實,爭強好勝已成為目前很多孩子非常顯著的一個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征,為此尋求幫助的父母比比皆是。
爭強好勝不等于上進心
當下,很多人混同了進取心和爭強好勝的概念,使得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誤區。爭強好勝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橫向比較的方式,是指一個人事事處處都希望超過和壓倒別人。這種情緒會惡性蔓延,滋生煩躁、嫉妒或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既不利于正確地認識自我,也不利于良好的人際交往。而上進心是個體過去與現在之間的一種縱向比較,是一種不斷要求上進,立志有所作為的心理狀態。爭強好勝是把自己與別人比,上進心則是把自己的現在與自己的過去比,兩者有本質區別。
爭強好勝源于社會環境影響
兒童爭強好勝主要與成人不正確的引導有關。生活中,成人總是有意無意地要求孩子爭第一,“看誰第一個吃完”、“看誰第一個坐好”、“看誰第一個畫完”……這樣一種暗示,慢慢會讓孩子認為只有第一才是成功者。在涉及到一些對抗性的活動中,成人過于在意結果,孩子贏了就眉開眼笑,表揚獎勵,輸了就冷若冰霜,甚至指責孩子,這樣做的結果是,進一步讓孩子堅信只有得了第一,才會獲得表揚和肯定,從而強化了孩子的爭強好勝心理。
事實上,孩子爭強好勝,不能說對錯或好壞,只能說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需要成人的正確引導。幼兒園教師作為兒童發展過程中的專業教育工作者,應該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同時為家長提供合理建議,家園配合,發揮兒童爭強好勝的積極面,避免爭強好勝的消極面,從而培養具有上進心的兒童。
爭強好勝心理如何正確引導
首先,教師應多途徑引導家長正視孩子的爭強好勝心理與行為。可以通過家長園地、班級網絡平臺等途徑,向家長介紹幼兒爭強好勝心理,引導家長了解其原因、利弊以及該如何正確對待;也可以組織家長參與活動,現場為家長分析講解;對于某些特別需要關注的孩子,教師可以通過面談、電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