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突出人文性的特點,重視“文學教育”的功能
從時代發展的需求看,當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單純的科學技術競爭,更是人文素質、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層面的競爭。底子薄,文學素養差,又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中職學生們要成為高技能人才,還要注重素質的培養,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播、環境熏陶及自身實踐,內化為人格、旗幟、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通過教育教會學生們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與他人合作共事,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人的完美,發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二、突出實用性的特點,推進語文教育為生活與工作服務
面對中職學生們的就業需求,語文教育內容應強調學以致用,重點考慮學生們怎樣很快適應畢業后投入工作的需要,這應是中職語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職語文教育要同社會和市場需求對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要思考職校生應該具有怎樣的語文素質才能適合市場的需要。這時的語文教育內容把重點放在學生們練習與實踐各種實際工作所需的應用文,比如廣告、新聞報道、設計說明、討論記錄、筆記及各種報告等。不要重復紙上談兵的故事,要重在應用,走出課堂,組織活動,參加實踐,動手練筆。職教語文教育要與社會、信息溝通對接,F代社會已經是信息化的社會,高科技已經在平時工作與生活中處處應用,學生們要很輕松地適應這樣的社會需求,學會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與利用信息,這樣才能適應如今職場的工作需求。當然,現代化的生活、生產方式都需要學生們通過現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話、交流信息,有了這些能力學生們才能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信息時代的發展與推進,使傳統語文教學日益顯得尷尬與不適應,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將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與流行文化對學生們的影響,給中職語文教育帶來嶄新的氣象和面貌。與以往相比,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重視創造性思維,重視學生們的個性發展,使學生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令其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們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突出職業性的特點,強化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應用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突出職業特色可以改變過去語文作為文化課和專業課之間產生的“此厚彼薄”的狀況,以教學內容的相互滲透、教學方法的調整、評價體制的改革等推動語文課和專業課的共同進步,實現“雙豐收”。努力嘗試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讓語文教師與專業教師一起在課堂中執教,尋找在語文課和專業課之間尋找合適的結合點,讓學生們意識到學生們專業課的學習離不開語文課中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慢慢理順語文課與專業課之間的不和諧關系,客觀評價各自在教學中的影響力,只有這樣,語文教學的職業特色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相互合作,共同協作,進而推動學生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們參與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訓練學生們的膽識、口語表達能力與動作協調能力。在教學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們《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應努力為學生們創造這樣一個行為實踐的機會,讓這篇課文變為一部課本劇,要求學生們在課余到網上查找資料,自己策劃和討論寫劇本,再進行表演探討,從而讓學生們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收獲的不僅是語文知識,而且收獲在網上查找資料的技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們進行對《項鏈》、《竇娥冤》的改編表演,甚至構思《祥林嫂》、《林黛玉進賈府》等創作小品演出,以及《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還是情人”、《項鏈》中的瑪蒂爾德“誠實”的探討上,在課堂上可舉辦演講比賽、主題演講,進行言談舉止有禮貌和用語得體的教育,教會學生們學習寫求職信,掌握求職面試技巧與必要的求職禮儀訓練等。這些體驗、行為與實踐,提高了學生們的綜合能力,豐富了學生們,是使學生們獲得職業發展的重要工具。在求職中,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個人良好的風貌展示,誠懇的求職信會給人用心與穩重的深刻印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自如地書寫報告、信件、說明書、制作圖表及流程圖,能使學生們快速適應企業生產,使整個生產過程有條不紊,生產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講授一般的知識,還應在培養學生們學習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職業化觀念的灌輸,以學生們為主體,高度重視學生們在廣闊的綜合的教學空間里參加各種教學活動,想方設法地營造濃厚的語文學習氣氛,促進學生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
篇二: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新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所謂創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給予革新,或是創出前所不曾出現過的。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對老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創新教育需要滲透到各科教學中, 語文學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把創新教育滲透語文教學中呢?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有這樣幾點體會:
一、啟迪興趣 為創新打開大門
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興趣對求知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說,學習知識要有興趣,如果學生們情緒不高,興味索然,心理上無準備,感知生理器官呈閉滯狀態,還談何創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啟發了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達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學習那種躍躍欲試的地步,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為了刺激學生們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應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啟迪學生們的興趣,為創新打開大門
二、改進方法 把創新滲透其中
傳統的語文教法沒有很好地遵循學生們的認知規律,教師是注射器,學生們是接收容器。教師教一篇課文往往是五大快: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些與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沒有一點關系,因此也就談不上創新教育了。這樣的課堂往往是教師說的頭頭是道,而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不到培養和鍛煉。因此教法必須改進。
1、創造一個寬松的課堂, 鼓勵學生們創新
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學生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必須服務與學生們的學,作為一條輔助線貫穿于學生們的整個學習活動之中。改變“教師中心”、“教師權威”的觀念,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把“講臺”搬到學生們中間去。在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要教師的活動,學生們必須參與。要有學生們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創造一個寬松的課堂,使課堂氣氛變的和諧、活躍,鼓勵學生們創新,從而使學生們敢于創新。
2、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創新
問題是創新的關鍵,它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所以,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提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注意以下三點:首先,質疑的目的性要明確,不可隨心所欲,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們的實際情況而定。其次,質疑要有利于學生們進行正確的思維,疑難要設計的科學,嚴密但也要興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還要有一定的難度。所謂難度,就是教師要設疑給學生們解,讓學生們逾越。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庇幸呻y,才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們群情激昂地進行討論,或者全神貫注地探索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們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們提問題,課堂一定要設計提問的環境,使學生們想問、敢問、和善問,使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充分的發揮出來。
3、搞好知識傳授,為創新打好基礎
首先,一個沒有知識或者知識貧乏的人是很難進行創新活動的,放眼歷史 所有的發明都是在知識特別是相關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得以形成 ,因此學生們掌握知識的質與量影響著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體現要以知識為基礎,要以知識為前提。其次,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們理解知識。只有學生們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時候,才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時間越長就越接近創新的結果,體現出來的創新情緒,勇氣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創新。最后,創新能力的體現離開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的,知識的運用為創新提供的現實可能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知識的運用過程,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產生。
以上三個方面的知識傳授,最終可以為學生們的創新打好基礎。
三、發散思維 給創新插上翅膀。
初中語文課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內容上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形式上則有結構美、節奏美、語言美。所以教師可以用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欣賞、體味這些名篇,使學生們獲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華;使學生們的創新不僅僅局限在課文內容上,而且可以拓寬到課文的深處。例如美學教育和德育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另一方面及時的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在實踐中勇于探索、積累經驗、尋找規律,結合一些恰當的問題給學生們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們在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課中,我主要讓學生們讀,然后提出問題:應該怎樣讀?你的體會是什么?最后結合教師講評,讓學生們感受安塞腰鼓所體現出來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時,一個人的德育好壞與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課外內容來解決這個問題,可及時的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們,用文章所體現出來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們。給學生們的創新插上翅膀。
初中語文教學肩負著極其重大的責任,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同時,創新教育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為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正確、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當然,創新教育這一課題,也離不開語文教學這一龐大的載體,只有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并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