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帶是能夠起聯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紐帶凝聚,力量需要紐帶匯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紐帶議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紐帶有很多,血緣、地緣、共同的理想、經歷、利益等,都可能構成“紐帶”。但整體上來說,所有紐帶可以分為義、利、情三類。
所謂義,就是共同的信仰、理想、信念;所謂利,就是共同的利益。義、利都可以凝聚人、團結組織,但義凝聚的組織與利凝聚的組織,是否哪個更高尚、更有效,二者又是否截然對立,即所謂“義利之辯”,是兩千多年來儒家的核心命題之一。
儒家高談義理,看不起利益。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大概意思是君子都是靠信仰、理想、信念的紐帶團結在一起的;小人都是因利而聚、因利而散,說的好聽點會舉商人的例子,難聽點比如搶劫團伙、盜竊團伙。這頗有點像德魯克講的知識型員工與勞動力,前者追求自我實現、自主權、工作價值與意義;而后者就像機械,加多少錢(油)干多少活,因為利益大家才聚合協作。
孟子、朱熹都是孔子的信徒。孟子答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談什么錢啊,有仁義就夠了!宋儒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天下事,不是義,就是利,非黑即白,你到底選哪個?
好在有墨家,墨者多來自當時的社會下層,即農工商,沒那么“高尚”,注重經世致用,它們認為“義,利也”,主張義和利是一致的。墨家缺少傳人,不過宋代永嘉學派樹起了功利之學的大旗。宋代學者葉適說:“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你們儒生不要太迂腐,這所謂的“義”,說到底還是利的交換。
那么,市場經濟中,以企業的眼光怎么看義利之辯呢?在凝聚一個團隊、建設一個組織時,如何處理義和利呢?
首先要拋棄義利二元對立的想法,保留灰度;其次要除去義、利二字自帶的道德光環,不要覺得梁山好漢立了個忠義堂,就比打家劫舍的團伙更高尚。我們要承認利的正當性,有時候真小人比假君子要可愛,而現代社會契約精神的核心也就是利的博弈。亞當斯密還認為,市場競爭中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像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無意之中促進了公共利益”。
我們對人性應該有一種灰度的看法,人性本質上沒有善惡之分,人可善可惡。孔子一派對人性太過樂觀,“人之初性本善”,好像君子天天聊點信仰、理想當飯吃,知識管理者天天喝知識就能活。
在企業管理上,不妨采用一種工具理性的角度看待“義利之辯”。對已經“吃飽”的人,強化共同的信仰、理想、信念紐帶;沒“吃飽”的,要強化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共同利益的紐帶。
義、利之外,還有情。愛情、親情、友情、歸屬感、榮譽感、團隊感等都屬于感性的層面。毫無疑問這種共同的感情紐帶,是維系一個組織和團隊的重要力量。孔子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所以古代一些官員在守孝三年與朝廷需要之間,常常難以抉擇。但古代法律在情與義之間是有決斷的,它可不鼓勵大義滅親:“親親相隱”是古代刑律的一項原則,親屬之間有罪應當互相隱瞞,不告發和不作證的不論罪。蘇聯曾經發生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告發“思想犯”,實際上是摧毀了感情這一紐帶,家也就毀了。對于一個團隊,共同的經歷,尤其是苦難經歷、危機經歷,常常能培養長久、深刻的情感。
我們觀察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組織、團隊、行動,都受益于義、利、情的紐帶。比如長征,義的紐帶是革命的偉大理想和信念;利的層面是跟著走吧,跟著走或許還能活下去,有口飯吃;情是對戰友、上級等等的感情,畢竟都共患難同生死過。
利、情,是人的天性;義,是人的神性所在。尊重人性,致力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感情、共同的信仰這三個紐帶,組織一定可以保持團結、緊密,并持續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