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坤先進事跡1
樸實純粹,回饋社會
“我之前以為父親就從來沒替我著想過,但兩年前他的一句‘我對不起你’,讓我知道他一直是愛我的。”孫美麗強忍著淚水說,“8歲上學,因交不起學費和腿有殘疾,同學們欺負我。按說我爸是生產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就可以免學費,可他堅決不給開。”
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家里兒女7人,除了兩個兒子正常招工外,其余都是農民。孫美麗16歲時,電話局選電話員,但當她報上名時,卻被父親拿下來給了別人。“父親說,你文化低,別耽誤了事兒。”
年輕時,孫美麗對父親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親為何這樣“苛刻”。但隨著年歲漸長,孫美麗終于漸漸明白,父親總想更多地回饋社會。
“老人從來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樸實純粹的閃光點讓人感動!”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說。
近些年來,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低保金,隨著上級部門發放的傷殘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愛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幫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絕:“不是我應得的,堅決不能拿。”
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孫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過得清貧。就像戰爭年代深藏軍功一樣,孫景坤各種獎狀一大摞,卻從不拿出來。
孫景坤先進事跡2
遼寧省丹東鳳城市,鳳凰山腳下的丹東光榮院里,有一間20多平的特護區房間,設施齊全布置簡約。上午十點,陽光柔和地灑進屋中。孫景坤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陪伴他的,是盡心侍奉的子女,和墻上一件掛滿獎章的舊軍裝。“父親每次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找軍裝。”老人的大女兒孫美麗說。
8月12日,孫景坤作為特護養員來到這里,光榮院為他提供24小時的護理服務。在此之前,他與大女兒一家住在一起。年過耄耋,他的臉上寫滿了風霜,歲月仍在不斷侵蝕他的健康,卻始終無法奪走他眼中的神采。聽聞來人是部隊的記者,老人坐在床上,敬了一個軍禮。
這只右手,72年前第一次舉起敬禮。對孫景坤老人來說,這是一個動作,更是一份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的莊嚴承諾,完成這個動作,只要一秒鐘,踐行這個承諾,卻要用一生的時間……
1948年,解放戰爭已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硝煙彌漫在東北大地。24歲的孫景坤告別了剛剛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參軍,隨40軍119師357團南征北戰,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孫景坤從北打到南,又從南打回北,7年間,總行程上萬里。遼沈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這些榮譽和一身的傷疤,映射出他戰時的英勇與無畏,但對于戰場上的功績,他很少提起。大女兒孫美麗說:“當年那么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憶起那些經歷,那是他心里永遠的痛。”孫美麗還清晰地記得:父親年輕時從不看戰爭題材的電影,他說真正的戰場遠比電影要殘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經無法完整清晰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戰場究竟是什么樣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證書和戰史,我們得以窺得老英雄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黃昏,孫景坤所在的357團在炮火支援下,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占領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敗的敵軍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連續打垮敵人多次反撲,自身傷亡很大。中午時分,孫景坤剛剛帶隊從戰場上搶運下來8個傷員,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東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時,前方卻傳來161高地上人員損失慘重、彈藥告急的消息。“孫景坤帶隊在20分鐘內送8箱手榴彈和2箱轉盤槍子彈到高地上去!”營長下了這樣的命令。
饑餓和疲憊,孫景坤已經顧不上了。一箱子彈藥重達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溝都已被封鎖得毫無空隙,戰士們的腳步都有些踉蹌,這幾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孫景坤拍板了沒有辦法的辦法——從山崗上沖過去。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進攻,孫景坤帶隊通過了封鎖區,到達高地上后,他迅速進入戰斗狀態,和戰友們一起,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完成了堅守的任務。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孫景坤榮立一等功。
孫景坤先進事跡3
堅決執行命令,與敵人血戰到底,頑強拼搏直到勝利,這是戰時一名軍人對祖國、對人民的致禮。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并受到金日成將軍的接見。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親切接見。
這樣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享受優渥的待遇,過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邁,當兵7年只與父母和妻子見過寥寥幾面,1955年復員后,孫景坤選擇回到家鄉山城村務農。
村民們當時并不知道眼前的孫景坤是戰功赫赫的英雄,但他們覺得,他上過戰場,又是黨員,一定能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在這樣的期許下,孫景坤當了村里的生產隊隊長,在這個崗位上,孫景坤要為全村謀劃,據他的大兒子孫福貴回憶,小時候他們很少能夠見到父親,他總是早出晚歸,奔波忙碌,很少有閑下來的時候。
子女們幼時覺得有些陌生的父親,卻是村民們的“老熟人”,每一戶貧困戶的冷暖他都牽掛在心。那些年,他帶領村民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產,還種下了數萬棵松樹和板栗樹;洪水侵蝕農田,他就帶領村民建起簡易大壩,擋水造田。那時,機械化還遠遠沒有普及,這些工作,都是用著極其簡陋的設備,靠著孫景坤和村民們的雙手一點一點干出來的!如果說,村民們一開始相信他是因為他政治過硬,那么后來村民們愛他敬他,是因為他真的給大家帶來了扎扎實實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擔任村干部后,他仍然是村里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孫景坤先進事跡4
28年的村干部生涯,吃苦在前,不計回報,這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和平時期對人民的致禮。
在村民心中,孫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里,他卻不是一個被子女理解的父親。因為沒錢交學費,有的孩子早早輟學;大女兒孫美麗在生產隊時,手腳麻利,組長想給她漲工分,孫景坤卻認為組長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種變相的不公平,因此嚴厲地批評了組長,嚴詞拒絕漲工分;每逢有單位占地招工,即使選上了他的子女,孫景坤也會毫不猶豫地要求他們把機會讓給別人。
這么多年,家里一直過著清貧的日子。親朋好友有時候也會勸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這時,孫景坤總會堅決地表示自己干革命不是為了回報,他還經常提起死去的戰友,“他們才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著,就已經很幸福了。”
不計付出,不求回報。但每當社會需要他時,他又總是有求必應。上世紀90年代,各地相繼開展關心下一代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孫景坤作為復員軍人欣然受邀,為青少年講戰斗故事。
2016年5月,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征集歷史文物資料,孫景坤心中不舍,但還是毅然捐獻了自己的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的老照片……
孫景坤先進事跡5
甘于清貧,無私奉獻,這是一名共產黨員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永恒的致禮。
如今的丹東,鴨綠江風微浪穩,鳳凰山郁郁蔥蔥,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戰火不斷、滿目瘡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光榮院里,工作人員給予孫景坤老人悉心的照顧,子女也在床邊盡心陪護,但老人每次醒來都要尋找的,卻是一位無言的“伙伴”——軍裝。這件掛滿了獎章的軍裝,現在就掛在老人的床邊,護理員曾數次看見,老人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它、撫摸獎章、撫摸那一段出生入死的崢嶸歲月、撫摸這一生的付出與奉獻……
接受了采訪后,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員幫助老人躺下,半夢半醒間,老人又將右手舉到了耳邊,從姿勢上來說,這一個躺著的軍禮遠遠稱不上標準,可在內涵上來說,這又是一位軍人,用72年的漫漫歲月,敬出的最標準的軍禮。
接受采訪時,孫景坤老人剛剛出院不久。考慮到老人的身體狀況,我們的采訪時間一縮再縮。老人的精神大不如前,談吐已不再清晰,但是,敬禮時,他仍然盡力地坐直了身體。
老人話不多,反復提起的兩個詞,是奉獻和幸福。他的心中,似乎從來沒有自己應該得到什么;他想到的,總是自己還能做些什么。戰時勇往直前、建設時事必躬親、為下一代做愛國主義教育、捐出自己珍藏的獎章和證書……當我們贊他偉大,喚他英雄時,他想到的,卻是已經長眠的戰友。
“他們才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著,就已經很幸福了。”類似的話,老英雄張富清也說過。他們并不相識,卻因為相同的信仰而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
返程的路上,我們去了抗美援朝紀念館,在精心布置的場館和詳實的史料中,我們仿佛能看到當年那連天的戰火和無畏的將士,烽煙中、黃土下,許多英雄甚至沒有留下只言片語,但我想,如果讓他們重新選擇,那些前行的背影中不會少哪怕一絲堅毅……
*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無論什么年代,共產黨人都在用行動反復重復這個答案,在湖北、在遼寧,在祖國的每一片土地上,在人民需要的每個時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