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工作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視黨史工作,注重從黨的歷史經驗中汲取創新和前進的力量,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深刻指出:發展新的事業、開創新的局面,更需要總結、研究歷史經驗,做好以史鑒今、以史育人的工作。做好新形勢下的黨史工作,充分發揮黨史工作資政育人作用,是一項對黨的建設具有高瞻遠矚意義的重大措施。
一、史重如山、以史為鑒,必須以敬仰之心學習黨史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強烈歷史意識的民族,歷來有治史傳統。歷朝歷代,國家修國史,地方有志乘,聚族之村則常修譜志。歷史上,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史學家,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治史之道,皓首窮經,篳路藍縷,用心血乃至生命修成了諸如《史記》、《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等一部又一部記載國家興衰、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鴻篇巨制,為后人留下了幾千年悠長完整、脈絡井然的歷史記載。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從許多史籍中看到“史重如山”、“以史為鑒”、“以史為鏡”、“以史為戒”、“以史喻今”等警句。西方學者曾感嘆:沒有什么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么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自商周以來,歷代大小遷變、朝綱沿革皆有籍可查,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史最獨特、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我國自古以來就一直有地方官主持、社會各界參與編修地方志的優良文化傳統。雖然學術界對地方志的起源尚有爭議,但最遲至東漢時就已經出現了專門的方志著述。唐宋時期漸趨定型,明清兩代日趨繁盛。根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存方志達8200余種、10多萬卷。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曾說:世界任何國家的古代文化都沒有留下與中國地方志相媲美的歷史文獻。在兩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地方志一直是最實用的資政寶鑒、最權威的存史典藏、最嚴肅的教化范本。
我們黨是一個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黨。早在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告誡全黨:“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9頁)我們黨要長期執政,就必須汲取人類歷史上創造的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尤其是自己在順境、逆境時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一個有著近8000萬黨員的大黨而言,彌足珍貴。如果我們對往昔“昏昏”,就不可能對未來“昭昭”,不可能真正理解我們黨成長、壯大的艱辛,新中國建立的艱辛,改革發展的艱辛。我們黨要長期執政,必須從包括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在內的建黨95年的歷史中,汲取喜悅的經驗、痛苦的教訓,汲取治黨治國治軍的豐富智慧,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黨中央要求全黨以敬仰之心學習黨史,“述往事,思來者”,不僅事關黨的事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也體現了“從容淡定”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高瞻遠矚”。
二、學習黨史、以史資政,著力為科學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堅持把資政育人作為根本任務,抓住了黨史工作的特點和優勢,體現了黨史工作的根本性質。同志在全國黨史工作會上強調:只有對我們黨昨天的奮斗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現實工作,承擔起明天的新的使命。今天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通過深入研究的成果,用黨的歷史經驗,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現實服務,為科學發展服務,是做好黨史工作的原動力所在,也是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生命力所在。我們黨成立95年、執政60余年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治黨治國治軍的經驗和智慧。黨史工作不僅要深入總結這些經驗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和智慧為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服務。
江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人民軍隊的搖籃、人民共和國的搖籃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在黨的歷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名副其實的黨史資源大省。江西既有遍布各地的革命舊居、舊址、遺址、遺跡以及紀念設施,又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的革命歷史、革命文獻、革命故事、革命歌謠、革命詩篇、革命書信、革命回憶錄,更有以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為代表的光榮革命傳統,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黨史工作“富礦”。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全省各級黨委、各有關部門及廣大黨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江西黨史資源的征集、開發、利用卓有成效,新增了黨的各個時期史料5000余萬字、圖片6000余張,增加黨史圖書資料4000余冊,這為以史資政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保證。近年來,“紅色江西”這個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吸引力日益提升。當前,江西正處于加快發展、加速崛起的重要關口,要實現江西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的宏偉目標,既需?我們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來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也需要我們認真學習黨的歷史,深入研究黨的歷史,充分挖掘得天獨厚的黨史資源優勢,充分汲取彌足珍貴的歷史營養,以史鑒今,繼往開來,更好地指導我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三、學習黨史、以史育人,重在培育黨的事業接班人,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素質和執政能力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用黨的歷史教育黨員、教育干部、教育群眾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黨史工作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重要內容。最近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是黨的歷史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我們要以此為契機,積極推動全黨全社會的黨史宣傳教育,著力在“育人”工作上創造新形式,再上新臺階。
首先,要以青少年為重點。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用什么歷史教育青年,實際上是一場爭奪接班人的斗爭。加強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黨史宣傳教育,培養他們透過歷史的感悟,增強對中國共產黨、對祖國、對發自內心的認同感,是事關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要以廣大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注重發揮互聯網等現代傳媒的獨特作用,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用紅色文化占領青少年思想陣地,從小培養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的感情,使廣大青少年堅定信念,成為“四有”新人,從而肩負起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歷史重任,保證黨和國家的事業后繼有人。
其次,要以領導干部為重點。現在一些年輕干部,對黨的歷史不熟悉,有的甚至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史實也不甚了解,缺乏必要嚴格的黨性、黨風和黨內生活的鍛煉。這種狀況與我們面臨的復雜形勢和承擔的艱巨任務是不相適應的。這就迫切需要用黨的歷史教育、啟迪、警示干部,讓廣大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深刻了解我們黨走過的艱難歷程,熟悉黨的優良傳統,汲取黨的豐富經驗,堅定走的信念,從而確保革命火炬代代相傳,鮮紅黨旗永遠飄揚。具體說,必須做好“四個提高”:
一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提高執政能力,就要使共產黨員像毛澤東同志所要求的那樣在各個方面成為模范:“共產黨員在八路軍和新四軍中,應該成為英勇作戰的模范,執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紀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內部團結統一的模范。”“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第522頁)
二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遠見和政治謀斷力。政治智慧、政治遠見,政治判斷力和謀劃力,重在養成和積累。而養成與積累,一是來自親身實踐的歷練,二是來自前人經歷的啟示。研習歷史,重要的一點是從歷史事件處置、歷史沿革變遷、歷史興衰盛亡之中增長政治智慧,培養政治遠見,提高政治謀斷力。領導干部如果不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就不可能成為高明的領導者。讀史使人明智,只有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才能登高望遠、鑒往知來,從容駕馭全局。
三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道德水平。我們黨在95年的奮斗歷程中,歷經千難萬險,付出了巨大犧牲。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前仆后繼,艱苦奮斗,續寫了一部又一部民族奮斗史,涌現了一個又一個民族英雄。透過歷史人物,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一個為人民銘記的共產黨人,最難能可貴的是人品、人格,是氣節、氣度,是風骨、風尚。一句話,道德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一個人作為的大小。“育人”,就是要育一代崇尚中華民族道德之人,育一代崇尚中國共產黨品質之人,育一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人。
四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黨的歷史是黨的理論的重要依據,不了解黨的歷史,就無法理解黨的理論的深刻性和科學性,更談不上加強理論武裝和進行理論創新。深刻總結和運用我們黨帶領人民長期奮斗積累的豐富經驗,既是領導干部的重大政治責任,也是領導干部增長政治智慧,提高理論素質、戰略思維、創新能力,增強黨性修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徑。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對新形勢下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全面提高黨的戰斗力,保持黨的先進性,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