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墻意識”的核心,是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將其作為永志不忘的初心。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踐行紅墻意識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踐行紅墻意識心得體會(一)
北京市西城區是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等黨和國家首腦機關的辦公所在地,從新中國誕生以來,全心全意服務中央、保障中央、守護中央,就成為一代又一代西城人自覺的責任擔當。西城人矢志不渝所遵循和踐行的這種精神,被稱為“紅墻意識”。
把握最關鍵的內涵
中南海坐落在西城區,生活和工作在這里的干部群眾,都有一種自豪感和責任感,大家一致認為,“紅墻意識”是黨中央提出的“四個意識”在西城的具體體現,是“兩學一做”在西城的生動實踐。
在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看來,“紅墻意識”的首要內涵是堅持對黨絕對忠誠;踐行“紅墻意識”的關鍵,是始終堅持最高的政治意識,充分發揮黨組織統攬全局的作用。
為了充分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西城區領導班子堅持走在前面、深學一層,把樹立和踐行“紅墻意識”同系列重要講話相結合,同京津冀協同發展相結合,使“紅墻意識”成為提高城市發展水平、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保障好民生等重大問題最深沉的動力。
2015年以來,相約一起“轉街”已經成為西城區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雷打不動的習慣,他們騎車而行,不用陪同、不聽匯報,堅持親眼觀察城市治理運行情況,親耳聽老百姓意見。通過這樣的調研,逐步提出了街區整理計劃,并全面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治理背街小巷的行動。
幾年來,區級中心組成員開展調研累計700余次,到基層調研比例超過70%,完成重點課題50余篇,并已轉化為工作成果。近期,西城區委又在全區開展了“在深化‘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樹立和踐行‘紅墻意識’大討論”,不斷推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凝聚最廣泛的共識
在西城,有一批最忠實的“紅墻”守護者??“西城大媽”,這是一個囊括了西城區各類平安志愿服務團隊的大聯盟,目前已達7萬余人。“西城大媽”們平時分散在樓房小區、胡同院落,每逢重大活動,就身穿紅馬甲、臂戴紅袖標出現在街頭巷尾。在治安防控、提供案件線索方面他們屢建奇功,他們講政治、愛紅墻、熱心腸,有著強烈的責任感。
45歲的西交民巷社區黨委書記譚道亮,是典型的男版“西城大媽”,在各種重大會議的安保工作中,他總是帶頭沖在第一線,最長時間曾經連續執勤18個小時,累計志愿服務超過4500小時,被譽為“最美西城大媽”標兵。
紅色情懷要從青少年培養起。西城區的基礎教育,一直有著優良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和實踐。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是“離紅墻最近的中學”,該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將“愛國與忠誠”作價值理念。學校有一項堅持了近30年的活動??政治課前5分鐘,在每堂政治課前都請一位學生上講臺,就國內外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發表自己的觀點、開展辯論;學校還長年開設《天安門課程》,把天安門及周邊的名勝古跡當課堂,讓學生體悟燦爛的中華歷史和文明,立下“站出來,讓祖國挑選”的青春誓言。
守護最厚重的底色
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是歷史賦予西城的責任和擔當。
西城區在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工作中,以開展“紅墻意識”大討論為切入點,引導全體黨員爭做“四個合格”??政治合格、執行紀律合格、品德合格、發揮作用合格,大力強化向違法建設、開墻打洞、“七小”門店、背街小巷等城市亂象開戰的責任擔當,用實干的精神厚植紅色基因。
西城人認為,離“紅墻”最近的地方,應該是城市管理精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在城市光鮮亮麗的背后,西城區還有一些背街小巷與街面上的景色格格不入,是城市病集中的地方,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環節。為此,西城區迅速出臺《街巷胡同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決心用3年的時間完成全區1430條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任務,實現重點地區“無違建、無開墻打洞”等“十有十無”的目標。
“紅墻意識”,就是要扛起責任擔當,西城區打響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戰役。今年4月,西城區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城市發展品質的決議》,一場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的戰役就此打響。4月底,有近600年歷史的先農壇,現存的內壇墻已全部露出真容。隨著先農壇西門南側一處年深日久、占地近1200平方米違章建筑的拆除,文物古跡得到保護的同時,一條轄區微循環的斷頭路也將就此打通。
關鍵時候站得出來,重要時候豁得出去,全力踐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西城廣大黨員干部踐行“紅墻意識”、深化“兩學一做”的真實寫照。
踐行紅墻意識心得體會(二)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前夕,金融街少年宮黨支部開展了以《“融心筑夢”??樹立與踐行“紅墻意識”》為主題的黨課。
黨支部書記任志軍從“紅墻意識”的形成、“紅墻意識”的內涵、“紅墻意識”的體現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在黨課中,她將“紅墻意識”與前不久黨組織書記輪訓班前往延安參觀學習的所思所想相結合,她說,三天在延安當“學生”,通過課堂講授、現場參觀、演講教學等形式,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延安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深入思考了“延安精神”“紅墻意識”二者之間的共性和個性。她談到“樹立紅墻意識是西城區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認真落實首都責任、積極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內涵,其核心要義是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準,成為全區廣大黨員的思想共識和精神動力”。黨課中列舉了可敬可愛的“西城大媽”、疏解兒童醫院交通堵點等具體生動的事例,這些事例有聲有色,有知有行,讓老師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西城區位的特殊性和群眾維護和諧穩定的政治責任重要性。
西城區是“紅墻意識”的發源地。作為西城轄區內的教育單位,以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準為要義的“紅墻意識”不僅體現在干部群眾政治思想的高度自覺上,還要體現在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業的行動中。前期,金融街少年宮黨支部號召全體教師收聽收看《新聞聯播》、新華社、人民網等媒體中“紅墻意識”的相關報道,下周還將進行黨支部的“紅墻意識”大討論,在學習與討論中提高認識,在活動中創新形式,充分調動全體黨員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將“紅墻意識”根植心中。
踐行紅墻意識心得體會(三)
批發市場走了、違建少了、胡同亮了、讀書聲響了、群眾的笑聲更多了……北京市西城區近年來變化不小。中南海坐落其間的西城區,緊靠“紅墻”,決定了它特殊的使命和責任,也逐漸讓其形成獨有的“紅墻意識”。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西城區把踐行“紅墻意識”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始終,積極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擴展,“政治合格、執行紀律合格、品德合格、發揮作用合格”成為廣大黨員的要求自覺,“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準”成為廣大黨員的行動自覺。
突出關鍵少數,學習常態化品牌化。西城區創新載體,推進“學”的常態化、品牌化。區委“品讀經典”、區紀委“紅蓮講堂”等成為品牌。領導干部更是以上率下,學習實現全覆蓋。
突出問題導向,基層黨員人人爭先。西城區創新將“支部建在項目上”,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踐行“紅墻意識”的“紅色陣地”。
突出示范帶動,全區上下形成自覺。“紅墻”邊的西城群眾天生就有一種“紅色基因”,既講政治又熱心腸。他們以黨員為中堅,用首善標準做好工作,維護和諧穩定團結的局面。
踐行紅墻意識心得體會(四)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北京市西城區是北京的核心區之一,也是離黨中央和中央國家機關辦公所在地最近的區,特殊的區位讓這里的黨員干部群眾有了一份特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他們把這種責任和使命稱之為“紅墻意識”,并把“紅墻意識”貫穿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在這里,“兩學一做”不再是集中性教育,已經成為常態。
五一小長假剛過,北京市西城區環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舉辦了每月一次的例行黨員學習討論,這次討論的主題是“紅墻意識”。在討論中,不論是領導班子還是基層工作人員,發言都圍繞工作中的責任和標準。負責拆除違建的工作人員李靖表示,拆違不光是改善環境,還要讓人民群眾滿意,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一開始群眾對拆違工作有一些不理解。(我們)通過拆違,確確實實將一些臟亂差的問題、一些居民停車難的問題、包括一些安全隱患都逐一排除了。現在通過拆違,全區增加的綠地有5萬余平米。”
自“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西城區始終堅持把踐行“紅墻意識”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其中。西城區區委書記盧映川把“紅墻意識”概括為三個方面??對黨的絕對忠誠、自覺的責任擔當以及工作中的首善標準,“紅墻意識是西城區黨員干部群眾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探索形成的,我們在探索‘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過程中,把踐行和不斷強化‘紅墻意識’作為西城黨員合格的一把尺子,作為西城黨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的具體體現,進而推動‘紅墻意識’成為全區的集體意識和自覺行動,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常態化、制度化開展。”
在中南海周邊環繞著一道長約5公里的紅墻,紅墻內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辦公區,紅墻外則是老北京傳統的胡同居民。在西城工作的黨員干部,既要服務中央,又要讓周邊的人民群眾滿意。
這給在紅墻邊工作的黨員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紅墻意識”在他們的工作中就成了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好的服務。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有著“神州第一街道”美譽的西長安街街道也不可避免的患上了“大城市病”,違法建設、背街小巷環境臟亂等現象層出不窮。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讓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居民以及來這里旅游的中外游客能夠感受到幸福,西長安街街道整合有限的資源、引入市場機制,推出了開放式街區準物業管理模式。西長安街街道辦事處主任桑硼飛介紹,市民可以通過手機APP直接享受區域內的家政服務、志愿服務和為老服務。解決了地區資源再利用的問題,空間狹小的問題,特別是很多服務線上線下在一起疊加,讓生活性服務業更高端、更職業化,走入群眾家庭。
頭發胡同,地處新華社以北,實驗二小以東,距離長安街一步之遙。因為在大片平房四合院環抱下,看起來像頭發絲而得名。據金融街街道辦事處主任宮浩介紹,這片區域以前道路兩邊幾乎停滿了車輛,有很多的七小業態,環境秩序非常亂。在有限的空間中,如何既能改善環境,又能保障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給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障周邊居民的停車問題,他們在佟麟閣路中段建了一個可以停放55輛車的立體停車庫;在宣西大街和鬧市口大街拿出了60個收費車位,低費向老百姓開放;同時將新文化街也施劃上了停車位,基本上可以保障周圍居民的停車問題。
為了就地解決居民的實際問題,基層干部每個人負責一條街巷,街巷長的聯系方式在街巷的醒目位置張貼。金融街街道計生辦主任張莉負責佟麟閣路,每天完成好本職工作之后,都會到街上走訪、巡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