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級各部門和領導干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十三次全體(擴大)會議作出的關于實施精準扶貧加快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決議,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扎實開展“一進兩訪”活動,一起為精準識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確保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本報全文刊發調研報告,以饗讀者。下面是思而學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2017關于脫貧攻堅工作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篇一:2017關于脫貧攻堅工作心得體會
凡是貧困地區,囿于自然條件差等客觀因素造成經濟基礎薄弱,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認識的局限性。
1998年央視《焦點訪談》欄目記者,采訪了一篇《觀念與命運》的話題。講的是因為機緣巧合在山西一個貧困地區,通過采訪放羊娃的故事,揭示了只有改變觀念才能改變命運的道理。或許因為環境、年齡和教育的局限性,放羊娃的理想就是放羊、掙錢、蓋房、娶妻、生子、再放羊的循環。如果不是因為接受了這次采訪,如果不改變觀念,或許他的命運包括他后代的命運將無法改變。
12月7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吹響了打贏扶貧攻堅戰的號角。《決定》指出,“加強貧困地區鄉風文明建設,扶持貧困村綜合性文化陣地建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向貧困村傾斜。深入貧困村(屯)和貧困群眾開展宣傳教育,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健康生活習慣,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決心。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支持文藝團體深入貧困村(屯)開展文藝演出,扶持貧困村(屯)組織開展經常性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貧困群眾文化生活。”筆者認為,這是扶貧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更需要加強智力開發,搞好文化扶貧。只有思想脫貧,才能真正實現脫貧、不返貧。
現在冬季來臨,許多地區已經改變了過去靠天吃飯的勞動模式,如搞溫室大棚發展特色農業,或者搞企業生產等,經濟發展如火如荼。但在有的貧困山區,雖然現在國家加大了幫扶力度,生活條件大有改善。但因為多年形成的陳舊生活習慣,到現在也還能看到。如冬天“貓冬兒”的陋習,一天只吃兩頓飯,在墻根兒曬太陽就是最好的娛樂。如有的村民病了不舍得花錢治病,以至于小病釀成大病,大病不治早亡而出現普遍壽命不高的現象。這些現象看起來是節約,其實質是還是思想觀念不解放。因此,扶貧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而且,絕對不能重經濟扶貧,輕思想扶貧。
如何搞好思想文化扶貧?必須圍繞美麗鄉村建設,致力于培養新型農民、繁榮農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建設優美環境,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是抓理念培育。堅持理念先行、教育先行、宣傳先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理解、接受,并轉化為自覺追求和行動。二是抓素質提升。依托農村基層黨校、微型黨課、電視電影等宣傳宣講平臺,不斷深化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教育。三是抓最美風尚。深入實施核心價值普及行動,培育新型農民、優良家風、文明鄉風和優秀文化傳承行動等。四是抓文化繁榮。開展思想道德、文體娛樂、知識技能等農村文化建設。五是抓制度規范。注重強化村規民約,組織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定期開展鄉風評議。六是抓城鄉共建,深入實施扶貧結對幫扶行動。
通過以上具體行動措施,或許能改變貧困地區村民的思想觀念,實現思想脫貧。通過思想觀念的轉變再加上經濟、科技等方面的支持,真正實現脫貧、不返貧。
篇二:2017關于脫貧攻堅工作心得體會
扶貧攻堅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需要匯聚方方面面的扶貧合力。我省目前還有2個片區、48個國家和省級扶貧工作重點縣(市、區)和比照省級重點縣的2個縣(市、區)及1個管理區、8000個貧困村和596萬農村貧困人口需要幫扶,貧困基數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排全國第5位。再加上我省自然災害多,因災、因病、因學返貧現象突出。要確保我省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與全省、全國一道同步邁入全面小康,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難度大。這次調研,大家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打好攻堅戰,一定要用最精銳的部隊,要集中優勢兵力整合各方資源,既要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還要充分調動廣大貧困戶主觀能動性,變“扶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要落實主體責任。4月18日,省委書記徐守盛同志在五郎溪村召開精準扶貧座談會后,省直有關單位和縣、鄉、村行動非常迅速。芷江派出了95個工作隊駐到全縣每一個扶貧村,初步啟動了金融扶貧業務,縣農商行已經向扶貧對象發放產業扶貧貸款1000多萬元。同時,將全縣4000多名縣鄉干部,按照縣級干部結對幫扶7戶、科局級干部5戶、一般干部3戶的規劃,細分落實到17919戶貧困戶,并要求每一個干部都要做到對幫扶的貧困戶“五清楚、六必記、七到戶”(五清楚,即清楚精準扶貧政策情況、貧困戶所在村的基本情況、每家每戶貧困戶情況、貧困戶的需求情況、一戶一策的幫扶措施;六必記,即記錄貧困戶走訪日記、意見建議、扶貧事項、社會和政策幫扶、脫貧進程、要求辦理的事項和結果;七到戶,即扶貧任務、扶貧政策、資金項目、技術信息服務、排憂解難、安全維護、脫貧時間七項事項到戶)。
理念有了、思路有了、措施辦法也有了,下一步要繼續堅持省負總責、部門配合、市州主導、縣抓落實的領導體制和片區為重點、規劃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進一步細化量化扶貧任務,科學制定脫貧奔小康的路線圖、任務書、責任狀和時間表,確保全省貧困人口和貧困村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特別是在目標任務上,必須注重脫貧致富與全面小康有機結合,改進和完善扶貧工作考核辦法,把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考核體系,把地方黨委政府主要精力集中到扶貧開發上來,確保同向同步達標。
要加強駐村幫扶。今年省委、省政府明確了33名省級領導聯縣,并從省直部門和中央駐湘單位派出189支工作隊到51個貧困縣開展駐村幫扶,市縣鄉也相應加大了工作力度,實現了駐村幫扶全覆蓋。駐扎在五郎溪鄉的兩個省直工作隊,分別來自省委政研室和省發改委,均由處級干部擔任,思路清晰、精神抖擻、作風務實、充滿干勁,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進入角色快,與群眾打成一片,已經提出了具體的幫扶措施和項目計劃,并籌集到幫扶資金。群眾對他們的到來也極為歡迎,五郎溪村西晃山組58歲的婦女王玉梅說:“現在政策這么好,工作隊幫扶這么細,我們如果再發展不好,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下一步要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的作用,重點抓好“12+1”,“12”就是水、電、路、業、房、環境整治“六到農家”和就醫、就學、養老、低保、五保、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六個落實”,“1”就是基層組織建設。通過落實“12+1”,全面加快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
要構建大扶貧格局。在調研中,我們也注意到目前大唐華銀芷江新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正在五郎溪鄉開發風力發電項目,能不能請這些央企在開發產業時考慮增加一點基礎設施投入呢?或者請相關受益公司員工在這里結對幫扶一個貧困戶?修一公里路,幫助幾戶貧困戶,對央企來說投入并不多,但是對貧困村卻解決了大問題。在加大各級財政對扶貧開發投入的同時,要進一步落實行業部門責任,加強資源整合力度,全面做好村級道路暢通、飲水安全、農村電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產業增收、鄉村旅游扶貧、教育扶貧、衛生和計劃生育、文化建設、貧困村信息化等十項重點工作,組織引導各種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農戶聚集,集中解決突出問題。要進一步制定完善社會扶貧政策體系,通過政策效應,引導各種資源向貧困地區配置、各種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
要加強扶貧隊伍建設。這次調研,五郎溪村村支兩委班子的工作狀態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村支部書記田昌英2002年上任時村里欠債近萬元,村民小組長有6年時間沒有發工資,村里缺糧缺醫缺水缺錢缺致富門路,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十分突出,基本處于艱難運轉狀態,但現在得到了根本改觀,公路基本到村,自來水基本到缸,平價電基本到戶,新農合基本到人,五保戶基本實現集中供養,這說明脫貧致富,關鍵要有一個好支部,尤其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領頭羊。要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健全黨員干部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突出抓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基層扶貧開發隊伍建設要適應精準扶貧工作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大貧困地區干部培訓力度,提高執行能力。扶貧任務重的縣、鄉(鎮),要加強扶貧開發能力建設,充實工作力量。
要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調研中,無論是走訪座談時,還是日常接觸中,基層群眾說得最多的是“黨的政策好”、“感謝共產黨”,對省委決策部署、對當地黨委政府的工作總體上是滿意的,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和脫貧信心也是好的。群眾有一些意見,反映最多的是事關他們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還沒有解決好,比如看病貴、行路難等。五郎溪貧困群眾對未來的憧憬,對現實生活的堅韌和樂觀令我們欽佩,如35歲的譚曉燕,她本來已經嫁到外地,但由于父親生病癱瘓在床,弟弟智障,母親去世,她從婆家回來照顧父親和弟弟,為解決生計問題在村口開了間藥房,以一己之力支撐全家,至今已10年,在外打工的丈夫對她也十分支持,不僅沒有任何怨言,還把掙的錢寄回來幫忙。又如今年剛入黨的周家組28歲村民江東洋,從浙江打工回來在村里開了間小賣部,準備發展特色產業,他說:“我相信我們村一定會有變化,我也愿意盡一份力。”我們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把這些村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因勢利導,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引導大家不等不靠、苦干實干,依靠自身努力過上美好生活。
篇三:2017關于脫貧攻堅工作心得體會
8月23日至24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來到江西興國縣。興國是聞名全國的紅色故土,是著名的紅軍縣、烈士縣、將軍縣和蘇區模范縣,是蘇區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的重要發源地、群眾路線的重要形成地。
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口,參軍參戰的就達9.3萬人,為國捐軀的達5萬多人,姓名可考的烈士達23179名,僅犧牲在長征路上的興國籍官兵就有12038人,幾乎每一公里就有一位興國籍將士倒下。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孕育了肖華、陳奇涵等5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毛澤東同志當年曾親自在興國開展調查研究,留下了《長岡鄉調查》、《興國調查》等光輝著作,他稱贊興國的同志們創造了“第一等工作”,并親筆題寫了“模范興國”獎匾褒揚興國。
記者在興國了解到,近年來,全縣上下大力弘揚蘇區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緊緊抓住蘇區振興和扶貧攻堅兩大歷史機遇,解放思想,全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興國縣已先后被評為全國第三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全國臍橙產業標準化建設示范縣。
來到該縣的杰村鄉萬畝油茶基地,得知這里的規劃面積有3萬畝,其中生態林1.7萬畝、油茶種植1.3萬畝,目前已完成林地流轉、人工整帶、苗木定植8500畝,今年內將全面完成基地開發建設。這個油茶基地可以讓當地452個貧困戶1883人受益,解決貧困戶用工500余人。
據介紹,種植油茶樹所榨取的茶油主要用于深加工,已被認為是一種使用價值高于橄欖油的油料,銷路非常好,當地的產品供不應求。興國人自己認為,“在2020年前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發展油茶種植是很好的途徑之一,也是落實對江西發展指示的很重要的措施。”
經過贛南林科所的攻關科研,杰村鄉已經種下了新品種的高產油茶樹苗,產量可以達到每畝50公斤的初榨油量,以市場價目前是45元/斤計算,未來收入可觀。當地干部表示,“杰村鄉的萬畝油茶地實際上就是老百姓的致富銀行。”
據悉,杰村鄉的這452戶貧困戶已通過政府支持的扶貧貸款“油茶貸”,每戶獲得2萬元入股,得到了5畝油茶地的股權,栽下油茶樹苗的前五年將因此收獲本金15%的保底分紅,從油茶掛果的第六年起,按3:7的比例與縣油茶公司實行收益分紅。
記者另去的杰村鄉蔬菜基地總投資3000萬元,規劃建設連體大棚100畝、單體鋼架大棚900畝,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和大棚搭建600畝。基地主要種植蘆筍、黃瓜、西紅柿等品種,年產蔬菜總量5000噸、產值2000萬元。基地參與種植貧困戶30戶、務工50余人,還帶動對接學生營養餐蔬菜供應貧困戶20戶。
這一脫貧途徑在贛南各地已有眾多實例,即通過土地、資金、勞力入股和參加基地務工等多樣化形式捆綁帶動貧困戶發展。杰村鄉當地的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按不同地類每年每畝可獲得400?600元;每戶貧困戶通過扶貧信貸,投入基地發展生產,公司對貧困戶按20%的年收益分紅;基地給每戶貧困戶免費提供2畝大棚,以及噴滴灌設施、種子、肥料、農藥等,每戶每年可增收2萬元;通過吸納貧困戶到基地務工,每人每天工資在60?80元之間,戶均每年還可增收8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