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村第一書記心得體會
早在一年前,就聽說了沈浩這個名字以及他的光榮事跡,然而對他的一生卻沒有進行詳細的了解。當聽說即將上映《第一書記》這部電影,就很想去看。今天通過這個機會詳細的了解了沈浩這位中國“第一書記”的優秀事跡和奮斗歷程。我在這過程中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同時也獲得了許多的啟示。
這位將自己的抱負,自己的目地,甚至自己的靈魂都放在小崗村,最后甚至將自己的整個生命都奉獻給了小崗村的偉大的村支書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不畏艱辛,不怕吃苦,更不懼威脅,為了村民的利益和整個小崗村的光明未來,他放下了年老的母親,放下了親愛的妻子和可愛的女兒。只身一人來到貧窮的山村。為了修路,他奔走于各地,一一做人們的思想工作,同時又權衡利弊,調節好各方的利益。最終順利修好了公路,給小崗村營造了便利的交通環境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在休息時間,他依然想著村民,不辭辛苦地進行親自走訪。在深入調查與細心挖掘下,他探索到了符合小崗村特色發展的道路并竭盡所能的付諸實踐。堅持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他深刻認識到,要將一個封閉落后的小山村推廣出去,必須先解決交通問題。于是在修好了公路之后,他又忙于奔走開通鐵道線路。,在感動于一個村書記為了群眾利益不辭辛苦中,鐵道局批準了他的建議。
或許,最讓我感動的一幕還是大年三十那天,忙著回家的沈浩被村民邀請留下吃飯,村民們依次向這位村支書拜年的場景。我想,作為沈浩的妻子,聽到這些心里除了對丈夫的認可,更多的是滿滿的感動。而作為沈浩的女兒,有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父親,心里也應該是無限的自豪與驕傲吧。。因為這位偉大的人正用自己的雙手帶領著智慧且富于傳統美德的人民走向一個更加光明幸福的未來,走上一條符合小崗村實際特點的成功道路。
當看到這位書記在日記中寫下:“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愿擔當,也許我的行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看完這些話后,我潸然淚下。為他的這種無私奉獻和犧牲的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和培養。他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干點事業不難,難就難在選擇了并干好它。因為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也只有這樣才能取信于民,才能獲得群眾的擁護和認可。小崗村對沈浩的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我們也應該學習這位第一書記的以人為本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當電影的末尾她的女兒說道:“大家在,我也在”。那時,我再一次被他的不計名利,不謀私利,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對得起自己更對得起人民百姓,絕不辜負組織對自己的期望,真正做到為人民務實,清廉行政的行為所打動。從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在一起,獲得更大進步。
在看此片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的黨從誕生到現在涌現出了無數的英雄模范。他們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而沈浩不僅繼承了老一輩優秀的人生價值觀,更展現了新世紀黨員的精神風貌帶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他敢于創新,敢于開拓,敢于在實踐中摸索成功之路,積極響應新農村建設工作,努力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持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哲學思想。從中我們也可以接受先進思想的引導,做一個有作為有擔當有思想的*大學生。
他同時也傳承了一種奮斗的精神,他把去小崗村工作看成是組織對他的信任,看成是金錢衡量不了的榮譽。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做人的原則,解決矛盾,干事創業,帶領小崗村民進行二次改革,給小崗村的村民們帶來了盼頭。大包干在新時期得到了繼承與發展。
他演繹的更是奮斗的感動,官不大,責任卻重大,他對人民付出了一片真情,亦收獲了無限的尊重與愛戴。他將自己的目的與抱負栽植于小崗的土壤,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培植,用揮灑的汗水澆灌。他的努力與心血沒有白費,他給小崗村村民帶來了幸福,給年邁的母親與賢惠的妻子以及可愛的女兒一個完美的交待,更給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給了這個時代一個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取向。
電影雖然結束了,但感動存在我們的心里。沈浩—這位偉大的第一書記雖然走了,但他在有限的生命中所彰顯的時代精神卻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里。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想我們需要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用感動和愛去回饋這個社會。做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更要做一個大寫的人。
第2篇:村第一書記心得體會
今年七月,所里組織全體職工和學生去看了《第一書記》,由于很早就知道第一書記的沈浩的事跡,所以大家都對這部片子報以極大的期待,電影還沒開演就已經坐無虛席了。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
影片最后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影片結尾時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這不是導演的功勞,也不是編劇或者演員,這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120分鐘的時間里,事先準備的紙巾并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
電影制片人張旸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并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通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這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從屏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干3年。
作為一名選派干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創業。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于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沈浩媳婦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臺詞“沒坑時蘿卜在,有坑時蘿卜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系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而沈浩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識到當官的意義不是居高位,不是謀私利,而是為人民做實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著坑等著官位的蘿卜,把精力用在邀功爭權,專門比空洞的政績的話,這對社會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沈浩到了小崗,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這樣才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也為村民帶去了萬世福音。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2009年冬天,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里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眾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我作為一名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么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干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雖然我也只是一名剛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職工,不能為群眾謀福造利,但是我認為不管在什么崗位上,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必須要有的。
第3篇:村第一書記心得體會
上周五,黨支部組織學校黨員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這部片子以事實為根據,生動感人的情節向我們描述了安徽鳳陽小崗村委書記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跡。
小崗村是一個很普通的小村,一百余戶人家通過心情勞作,形成了特有的生活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很辛勤,生活的也很真實,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一代又一代,日子談不上富裕,但很安逸,大家對眼前這一切感到很滿足。
干部提干之前,往往需要到農村鍍金,不少官員到小崗村只是走走過場而已,他們的口頭禪是“干多了有什么意思,不干也沒意思,干一點意思意思”。對于干部下鄉,在小崗村人民看來在平常不過了,不過是匆匆過客,來來去去沒對小崗村才來什么實惠,所以,沈浩的到來所有人都沒看在眼里。然而,沈浩來到小崗村后挨家挨戶調研,深入了解小崗村目前存在的問題。調研中他發現,小崗村人民經濟條件差,一來是受落后的思想觀念制約,享受不到改革開放的春風,曬不到致富的暖陽,不少人早已習慣于男耕女織的生活;二來是物資和權力被少數人占有,人民力量分散,不能統一思想,敢怒不敢言,只能任由少數人折騰。
認清小崗村現狀后,這位財政廳下來的干部仔細分析,尋求改變現狀的辦法,為統一思想,他反復走進農戶,解決他們的困難,用真情征服了村民,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同時,不辭勞苦地和少數掌權者溝通,他說:只有大家團結起來一起干,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面對他們的強勢,沈浩書記沒有退縮,他自己率先行動起來,為人民辦了很多實事,證明了自己的思想,最后讓那些頑固的人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沈浩書記一條心干到底。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書記看著小崗村泥濘的道路,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因為條件差,企業不肯來投資。接連跑了很多單位,籌集了一部分用于修路的資金后,他沖到最前面,帶領村民一起修路,團結就是力量,大家的努力鋪就了一條筆直平坦的“致富路”,初戰告捷。接下來,沈書記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聯系企業來小崗村投資,占地開發需要遷墳,有個老太太守著兒子的墳不肯遷走,想通過這座墳留住兒子一些念想。村干部為了保證工期實行強拆,此舉讓年過八旬的老太悲痛不已。得知這一消息,沈浩說了一句“我馬上到!”,于是匆匆離開母親的生日宴席。最后,老太被沈書記為民著想的精神打動,說:“死人不能擋活人的路”,同意遷墳。
三年的時間很短暫,在小崗村的生活要結束了,沈書記要回城里工作。可是,三年期間與村民建立的感情促使全村一百余戶人家又一次按下了紅手印,如此莊重的挽留讓沈浩同志無法拒絕。于是他決定繼續留在小崗村干三年。沈浩的決定對小崗村來說是個好消息,然而,聽說要繼續留在小崗村,老婆、要升學的女兒還有老母親卻留下了眼淚,因為在過去的三年間他們吃了太多的委屈,而這一切一直憋在心里,他們實在受不了了。老母親的話很感人,她說:為人民服務,在哪里都一樣。最后同意留任。
也許是沈浩同志太賣力了,忽略了照顧自己的身體,長時間的營養不良和疲憊放倒了這個硬漢子。最終永遠留在了小崗村。沈浩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指引著每一個人,他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影響著今天的我們。
轉眼看今天我黨的一些干部,不顧人民利益得失,濫有職權,中飽私囊,生活腐化,道德淪喪,沉迷于燈紅酒綠之中,敗壞了我黨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差,這一類人穿著一身正派的服裝,所為卻機器讓人憤恨,實屬敗類。他們的思想急需要清洗,利欲熏心的思想急需得到改變。如果我們的官員都具有像沈浩同志一樣的奉獻精神,對工作全身心投入,不辭勞苦,真正做一名人民的公仆,人們的生活必定越來越好。我們的黨員同志如果都像沈浩同志一樣不及利益得失,踏踏實實工作,誠信誠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必將呈現出一派新的局面。
第4篇:村第一書記心得體會
看了《第一書記》,無法止住不斷往下流的淚水,雖是陌生的電影,但似乎又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在小崗村書記沈浩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親曾經的影子,沈浩那種不怕困難,排除萬難的決心和勇氣,正是父親曾經的寫照。
從我出生之前以及工作后的多年,父親一直在村里工作,擔任村書記三十多年,正是他人生中最鼎盛的黃金時期,而他義無反顧的把時間奉獻給了他熱愛的農村事業,以及他始終看得非常重的百姓。我幾乎沒有一天享受過父親給我帶來的學業上的關注。很多的孩子家長都努力的把自己的孩子往鎮里的學校送,而父親為了不影響同村的孩子,硬是把我放在了自己的村里上學。五年的村小學習,使我永遠無法改變平卷舌音的讀音,這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終身的遺憾。長期放羊式的教學,多少影響了我的學業,特別是學習習慣的培養。看到從沒有雙休日的父親,看到有時為了排洪而整夜工作的父親,在我的視線里,我原本以為所有的人都像父親那般辛苦的。但事實上我錯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為了工作,如此的竭盡全力,并不是所有人的心中都裝著百姓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初為了辦村級企業,父親常常在外面,跑項目、機器安裝、質量監督,他都要自己把關,在他艱辛付出的背后,四五個村級企業也開始良好運轉。當克服困難,一切都進入正軌時,上面有要求,村級企業要轉制。父親便把一個個親手辦下來的企業一個個的轉掉。所有的苦他自己受了,但他卻沒有享受過一天的付出后的成果。為此父親從沒有怨言,而是轉變農民的致富模式,帶領農民走上了效益農業之路,他自己主動的種上了葡萄,利用下班的時間進行管理。當農民看到了實在的收益后,也一個個的種上了葡萄、西瓜等各種經濟作物,收入大大的提升了。在我的眼中,父親是一個“損私肥公”的人,后來我家搬到了鎮上,村委也搬到了鎮上,家與村只有一路之隔,父親經常把家里的碗、筷、調料之類,拿到村中,但從未見他歸還過。好在我們都已經習慣和理解了他的做法。
父親又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別看他在家里或與農民們聊天時,有說不完的話,但在正規場合,他往往會因為緊張而訥言,父親曾經連續七年被評為市級的優秀黨員,支部連續六年被評為市級優秀黨支部,他自己也被評為市級勞動模范,也成了人大代表。所以采訪的次數也較多,但是遺憾的是,當我們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他的形象時,卻往往較為失望,許是采訪時的緊張之故,父親的鏡頭也往往只是一個畫面,而沒有聲音。這便是我對父親的局部印象,我知道我的筆用于寫父親時,尤其是蒼白而沒有色彩的。也許是近之故,也許父親在我的眼中,曾經是離我那么遠之故。因為他真的不曾給予我們姐妹一些什么學業上、生活上的關愛。抑或年幼的我們不曾體會而已。但是我一直覺得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高大體現在他用行動實現了他的事業,他用無聲的語言來深深的影響著被忽略的心。當看到別的父親買大量的玩具,并且時時能陪自己的孩子時,有過羨慕,但是父親的潛移默化,教會了我們如何認真、執著的對待工作。印象中父親沒有送給我們什么禮物過,其實這便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當熟識我的人一致評價我為:做事認真、執著時。我知道我不僅流著父親身上的血,也踐行著父親曾經的行動。雖然服務的對象不同,但我也不自覺中把自己的這份工作當作一份事業,把實現自身的價值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看著英年早逝的沈浩書記,痛心疾首;看著已退休的父親,心懷愧意。做慣了事的父親,一旦退下來,曾頹唐多年,作為子女為不能解決他的后顧之憂而愧疚萬分。因為工作的忙碌,雖然近在咫尺卻也沒有與他多作交流,為自己沒有走進他的內心而自責。《第一書記》在結束前,沈浩書記女兒汪汪的一番話,激起了我強烈的共鳴,作為一個有事業心、有強烈責任感的人的孩子,其實他們必將會失去更多的父愛、母愛,但是他們卻用行動教會了子女如何對待自己的事業,對待自己的人生。這便是如沈浩書記一樣的人教會我們的。
第5篇:村第一書記心得體會
自認為我的淚泉線不是很發達,很多感人至深的影片惹得周圍人哭哭泣泣時,我依然可以非常泰然的欣賞電影,任憑身邊的人已經哭得泣不成聲。然而《第一書記》這部電影卻著實打動了我,許多片段都讓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淚,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用真情實感打動我的影片。
沈浩剛到小崗村遭到一些村民刁難的鏡頭讓我著實捏了把冷汗,我想沈浩會不會沒準備好如何應付這些人,然后感到很受挫,可沒想到沈浩剛到小崗村就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情況,說出他們的名字和家庭情況,可見這是一個多么仔細認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后沈浩開始挨家挨戶走訪,摸清各家的具體困難以及村里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他通過收回村里集體財產、幫助貧困戶、為小崗村修路、修大包干紀念館、為招商引資動員村民遷墳等一系列事跡贏得村民的信任、支持和愛戴。尤其是動員村民遷墳的過程中,當沈浩正在享受難得的和家人團聚的時光時,村民打電話告訴他吳奶奶的事情之后,他立刻回到了小崗村看望吳奶奶,而犧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也許這就是共產黨員需要的舍小家顧大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大雨磅礴之中,沈浩將自己的雨衣披在了吳奶奶身上,這樣的一個舉動讓我的眼眶頓時濕潤了,要知道也許就是這披雨衣的動作對吳奶奶來說是多么珍貴和溫暖呀。
還有吃年夜飯的那一幕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當村民們輪流用手機給沈浩的妻子和女兒拜年時,我已經無法克制住在眼圈中打轉的眼淚了,滴滴的掉了下來。看到淳樸的村民們用最樸實,最真誠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沈書記的愛時,我深深的感受到什么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句話的分量。當我看到沈浩在大家都給他的老婆孩子拜年時躺在吳奶奶的床上非常踏實的睡著時,又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電話的另一頭沈浩的妻子和孩子會是一種怎樣的自豪和幸福也許是很多普通人所無法體會的,影片中沈浩的妻子其實并不支持他到小崗村任職,多次和他發生爭執,然而這一刻相信她也認同了沈浩當初的決定,所以我認為這部影片拍得確實很真實,許多畫面都充滿著人情味,包括家人對沈浩態度的改變都非常符合常理。
影片結束前沈浩書記的女兒在演奏鋼琴前說了一段話深深感動了我,其中一句"大家在,我也在"透露出女孩堅強勇敢的性格,這似乎意味著女兒延續了沈浩書記的偉大精神,一個沈浩倒下了,后面還有千千萬萬個像沈浩這樣的年輕人在崛起,這樣的想法使我備受鼓舞。我們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一樣,不計名利,不謀私利,扎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人民百姓,更不辜負組織對于自己的期望,真正做到為人民務實、清廉、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實現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作風。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雖然沈浩同志已離我們遠去,但從他身上學到的,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將永遠銘記在我心中。要想加入共產黨這個中國最先進的組織,我們一定要心系群眾,為人民服務,以沈浩事跡為榜樣,以沈浩精神為動力,始終保持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始終保持一股敢為人先的銳氣,始終保持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罷休的志氣,振奮精神、凝聚發展合力。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始終牢記沈浩精神,關心身邊的老師同學們,多為他人著想,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員不一定要干出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只需要我們保持一顆為民服務,助人為樂的心,全心全意為他人著想就可以在平凡中體現偉大,在小事中成就自我,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