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簡稱《建議》),這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第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建議,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里程碑事件,《建議》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農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建議》也對其高度重視。
農業現代化補上國家現代化的“短板”
縱覽全文,“農業”一詞作為《建議》中的高頻詞之一,全文共有30多處提到,遠遠高于工業和第三產業,而且《建議》將農業列入“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指標之中,強調“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同時,《建議》分論中的第三至第七部分,涉及“農業現代化”的論述被列入分論中的首位,這樣的安排展現了農業在黨中央全局工作中至關顯要的地位。農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全黨、各級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三五”期間的現代化必將邁上一個新臺階,漸漸補上國家現代化的“短板”。同時,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基礎上。信息化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翅膀,讓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成為可能。“互聯網+農業”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在信息化的推進下將有長足的發展,在標準化和信息化不斷推進下,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將會更上一個新臺階。
中國農業發展必須走出“粗放型”模式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領頭羊”,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引領現代農業建設是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建議》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即“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走創新之路,《建議》中提到的“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體現了這一思想。多年來,我國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糧食產量實現了多年連續增長,我們用有限的耕地和水資源解決了13億人口吃飯問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必須轉型,走出“粗放型”發展模式,向質量和效益型農業轉變。近幾年,我國致力于這種轉型,但由于農業的復雜性和全局性,這種轉型的速度還不能適應新常態經濟需求,必須進一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實現這種轉型,建立“三個體系”、“四個融合”是必要的途徑,即“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糧經飼、農林牧漁、種養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我國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不利于農業轉型、體系建立和融合發展,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必然的選擇,適度規模經營應該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標。
肯定土地承包關系為廣大農民吃下“定心丸”
土地是現代農業的承載體,土地承包關系攸關農村的發展,《建議》進一步肯定了現行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存在的必要性,不僅要穩定,而且要完善相關的權屬分置辦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這為廣大農民吃下了“定心丸”,同時也為廣大農民給出了農村土地增值的期望和途徑。“十三五”在推動土地流轉方面的大政策沒有變,但會針對現實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微調,讓土地流轉更加有序,充分保障農戶等各方權益。耕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支撐我國食物安全的資源保障之一,對耕地進行嚴格的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這不僅是從戰略性、前瞻性角度做出的安排,也為我國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留下了“接口”。我國將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安排一定面積的耕地用于休耕,但休耕不能減少耕地、搞非農化。
總體來看,《建議》闡明了黨和國家關于農業發展的戰略,明確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理念和重大舉措,描繪出了未來五年國家農業發展的藍圖。《建議》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既是理論創新,又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將其應用于現代農業,將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我國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提供了新的“引擎”。
【篇二】
十八屆五中全面不久前落幕,“十三五”規劃建議通過,規劃謀篇布局,勾勒出中國未來5年發展的宏偉藍圖,展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多彩畫卷,海外輿論持續多日給予高度關注。為此,新華網采訪了數位外國駐華大使、海外專家學者,談談他們眼中的“十三五”規劃,對中國和世界發展意味著什么?
對中國的“十三五”規劃,駐華大使和海外專家們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中國發展的行動綱領,很踏實,沒有好高騖遠的目標,是為人民制定的、可行的前景目標。
從頂層設計來說,中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制定頂層設計基本上很全面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實施、執行下去。而這次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十三五”規劃就是中國的行動綱領,把具體的指標制定出來。
“理解中國經濟發展,重要的是理解五年規劃的作用”,國際投資銀行家、美國的“中國通”羅伯特·庫恩博士說,“十三五”規劃不是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指標任務,而是中國下總攬全局的發展指導綱領。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德維說,“十三五”規劃為中國政府制定政策和優先事項指明道路,是為全國人民而制定的、切實可行的政府目標。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學者、馬來西亞總理前政治秘書胡逸山說,整個“十三五”規劃很踏實,沒有好高騖遠的目標,是中國這些年來經濟高速增長后所做的調整,希望經濟發展更有質量。
瑞士歐亞思國際構想集團總裁,世界經濟論壇亞洲區前主管弗蘭克·里克特認為,“十三五”規劃非常重要,因為它建立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之上,為未來發展指明了道路。經濟發展需要指導方針,而非固定計劃,這正是“十三五”規劃的題中之義。
談到中國的“十三五”規劃對世界的意義,羅伯特·庫恩說,規劃中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對世界意義重大:中國經濟更加繁榮,對資源和產品的需求會增大,拉動進口增長,全球GDP將相應增加,并在全球范圍內創造更多就業;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榜樣,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發展規劃;“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會將先進的技術帶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意義重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意味著中國社會將更加穩定,這對營造穩定的國際大環境十分重要。
老撾駐華大使宋迪·本庫也同樣表示,“十三五”將深遠影響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世界經濟“穩定器”作用。
艾德維說,“十三五”規劃讓其他各國的商界、政界、學界和民間社會有機會更好地了解中國。規劃將提升各國與中國在各領域合作的信心,達成惠及世界的合作方案,幫助人們走出現今的經濟泥沼。
德國工業4.0專家烏爾里希?森德勒說,“十三五”規劃非常有雄心,如果中國能充分執行,尤其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堅持對外開放,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將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