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行動綱領。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認真研讀十八屆五中全會文件可以看出,《建議》突出的特點和亮點就是通篇體現了以*同志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正如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堅持“五大發展”是發展的新理念
《建議》中講的治國理政的新理念就是指我們黨對發展的新認識、新飛躍。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五大發展”就是發展的新理念。這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黨對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認識的深化。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線圖,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導的。“五大發展”新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對于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堅持“五大發展”新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們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在實踐中要講的“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好道、領好航”。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也就是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建議》提出了七個創新發展著力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
二是堅持協調發展,也就是必須牢牢把握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建議》指出了要把堅持協調發展貫徹落實到四個方面即“四個推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和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也就是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建議》指出了要把堅持綠色發展貫徹到六個方面: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四是堅持開放發展,也就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議》對堅持開放發展作了五個方面的部署: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和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五是堅持共享發展,也就是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建議》提出要把堅持共享發展落實到七個方面: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上述“五大發展”新理念中,創新發展居于發展新理念的首要和引領地位。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正如《建議》指出的“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僅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創新”一詞就出現27次。因此,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有創新就有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大發展”新理念,體現了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這無疑是的豐富和發展。10月出版的《*談治國理政》一書,是外界尤其是世界各國觀察以*同志為黨中央領導治國理政的一個“窗口”,迄今己發行500多萬冊。《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新理念在這本書中就有許多重要論述。在全書共十八章中,比如關于創新發展,第四章中就有“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的論述。又比如關于綠色發展,第八章中就有“努力走向生態文明*”的論述。還比如關于共享發展,第七章中就有“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的論述等。因此,通過結合學習《*談治國理政》一書,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同志為黨中央十八大以來形成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新常態是我國發展的新思想
《建議》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認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我們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這段重要論述既指出了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和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又指出了我們針對這些新變化提出了新常態的思想。對此,有明確的論述:“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首先是經濟范疇,可以用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這三大特點加以概括。這些特點是我國當前和今后很長時間里經濟發展的趨勢。
新常態同時也是經濟社會范疇。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發展狀況會直接影響社會并最終決定其它領域的狀況。因而還要從經濟社會范疇上來理解新常態。新常態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特征,也就是《建議》所指出的當前我國發展“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能先承認它,才能有效地應對它。新常態說到底,是對我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征形象而準確的表達。正如所指出的:“既要看到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因此,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特征變化的必然反映。新常態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新常態是關于我國發展的新思想。我們要努力做到《建議》指出的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認識和把握新常態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是把新常態等同于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例如,有的觀點把當前我國經濟出現的內需回落、傳統企業利潤下滑、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當作新常態,這顯然是不對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是在我們未完成調結構、轉方式背景下主動調低發展速度后出現的問題,也是我們在推動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中產生的矛盾。這些正是新常態下我們推動發展所要解決的。二是把新常態當做“筐”,與此無關的內容都往里裝。這種傾向若不加以克服,也是不利于我們做到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的。列寧曾深刻指出:真理只要再向前跨出一步,那怕是小小一步,就會成為謬誤。
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了當前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新常態下,我國發展正朝著更加重視質量、效益、創新,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公平的方向轉變。因此,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必須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正如《建議》指出的:“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要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國發展的新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是協調推進我國全方位發展的新戰略。這個新戰略,既有戰略目標,又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這“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蓋彰。這就是說在這個新戰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到2020年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就會邁上一個大臺階,我們所有奮斗都要聚焦于這個目標。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 “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
由此可見,這個新戰略是目標與舉措的辯證統一,全局與重點的有機結合,新戰略中的“四個全面”之間具有內在邏輯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發展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法治支撐,全面從嚴治黨是根本保證。因此“四個全面”不是簡單并列關系,而是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相互貫通的頂層設計。“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堅持和發展的新戰略,是實現“十三五”規劃的總抓手。《建議》在分析“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論述“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深入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時,都指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國發展新戰略這個重要思想。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個新戰略,其實質和關鍵在于“全面”。聯系再過5年我們就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十三五”時期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戰略,我們必須在補齊短板上下功夫。
經濟管理學上有個“木桶理論”,又稱“短板理論”,其核心思想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因此,不補齊短板就達不到更高水平。聯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際可以看到,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就是一個突出短板。我們不可能一邊宣布實現了全面小康的目標,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以下。此外,在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短板。還有,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對我國經濟體量己居世界第二位的狀況而言,又是一個突出短板。因此,推動“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
總之,我們在“十三五”時期要堅持“五大發展”新理念,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堅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戰略,萬眾一心、努力奮斗,我們就一定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一定能為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我們這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