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心得體會范文1
人大科教文衛工作是社會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反對和防止“四風”至關重要。“四風”問題雖然在不同層面表現各異,程度不一,究其思想根源,主要在于黨性修養不夠、宗旨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等。為此,人大科教文衛領域反對和防止“四風”,要注重強化學習、服務、責任三種意識:一是強化學習意識。通過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真正用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自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同時,認真學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與自身工作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等,增強業務素質,提高履職能力。二是強化服務意識。要強化服務大局的意識,緊緊圍繞省委中心工作,積極參與全省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實踐;強化服務群眾的意識,傾心聽取群眾的愿望要求,善于集中群眾的正確意見,勇于向黨委政府反映真實情況,提出真知灼見。三是強化責任意識。要強化政治責任意識,努力為民代言,為黨和政府分憂;強化工作責任意識,克服和防止無所作為、不思進取的心態和工作作風不扎實、不深入等問題;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支持科教文衛領域的人大代表建言獻策、多作貢獻。
增強黨性,反對“四風”,體現在人大科教文衛工作中,要把握好三個著力點:一是調研工作,要真正深入群眾“接地氣”,緊緊圍繞科教文衛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主動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力求把準脈搏、摸透實情;調研報告要“聚民智”,切實將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意愿體現到調研報告中來;調研成果要“重轉化”,努力使每次調研形成有價值、操作性強的調研報告,為省委決策提供參考,為政府工作提出建議。二是立法工作,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探求人大教科文衛工作規律,積極推進地方性立法進程,逐步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健全立法選項工作機制,加強必要的立項論證,用好建議權,把好立項關。在立法過程中,重視聽取基層單位、弱勢群體和管理相對人的意見,不斷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三是監督工作,要堅持依法監督,重點搞好教科文衛領域法律法規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努力在增強監督實效上下功夫,切實把對人大代表主體地位的尊重真正轉化為政府工作的落實。通過依法履職,積極工作,促進政府加大對教科文衛領域的公共財政投入,不斷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涉及改善民生的目標要求在教科文衛領域得到實現。
群眾路線心得體會范文2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新形勢下加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是推進偉大事業的重大舉措。作為高校黨委,如何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筆者有以下兩點思考。
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破解高校改革發展穩定的難題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既是推動高校改革發展穩定的現實需要,也是辦好人民滿意大學的迫切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到“教育以學生為本,辦學以教師為本,管理以服務為本”,已經成為眾多高校的共識。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階段,高校如何加強自身的內涵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高校自身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為高校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由于一些干部放松了黨性修養,群眾觀點和宗旨意識淡漠,導致問題和矛盾日益凸顯:一些高校盲目擴張,只重視高校硬件建設,忽視軟環境的投入,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根本保證;一些高校領導在新校區建設大肆收受賄賂,牽扯出窩案,高校反腐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一些高校領導決策缺乏民主,引起師生員工的不滿;一些高校機關部門衙門作風嚴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這些問題,不僅使高校的聲譽受到嚴重損害,也阻礙了高校可持續發展。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以及新問題,高校黨委必須充分認識到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破解高校改革發展穩定的難題,推進學校科學發展。
堅持“四貼近”確保高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要確保高校黨的群眾路線取得實效,必須堅持貼近學生、貼近教師、貼近學校、貼近社會,切實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現高校內涵發展。
要貼近學生,必須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要培養信念堅定、艱苦奮斗、有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的人才,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使廣大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黨和國家對廣大青年學生的關愛與重視,看到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取得的豐功偉績,堅定信念跟黨走,增強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在教育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充分體現服務意識,不斷改善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硬件條件,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為廣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好的條件;要關心關愛困難學生群體,強化感恩教育,從物質上和精神上幫助困難學生群體,為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和就業提供必要的幫助,讓廣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積極投身到的大潮中。
要貼近教師,必須著力解決“民生問題”這一主要內容。高校黨委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貼近教師,深入了解教師的心聲,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了解教師切身存在的困難,著力解決教師工作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改善教職工工作學習環境,為教職工服務于學校發展,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和管理創造良好條件;了解不同教師專業和科研興趣,依據學校總體建設規劃,組建學科專業團隊,增強教師隊伍的核心競爭力;滿足教師繼續深造和培訓的需求,加大教師隊伍培養培訓力度,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教師隊伍成長提供更高平臺;實行民主管理,讓廣大教職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加入到學校建設發展之中,不斷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承載起黨和國家對廣大教師的期許和希望。
要貼近學校,必須緊緊抓住“內涵式發展”這一總體要求。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辦學特色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在規模、質量、效益上下功夫,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要實現學校科學準確的定位。科學定位是學校的頂層設計,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必須深入調研,把握學校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義務,明確學校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形式、教育層次、學科門類、專業設置等,要從學校的自身條件出發,對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人才培養特色、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作出規定;科學制訂發展規劃。既要從縱向上看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也要從橫向上看到我國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國際重大項目攻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高校黨委領導班子既要具有國際視野,又必須走進基層、走進師生、走進社會,了解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訂切實可行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確保學校的良性發展;制訂科學發展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以內涵式發展為導向的各項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適時調研,不斷修正規劃,完善舉措,從而推進學校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要貼近社會,必須緊緊抓住“服務經濟文化建設”這一重要使命。伴隨著科學技術革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在推動經濟增長乃至社會進步的進程中,人力資本的因素和科技進步的貢獻越來越突出,思維最活躍、創新能力強、人力和智力高度密集的大學理應走出象牙塔,進入社會的中心:要深入社會調研人才需求,調節學科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急需和緊缺專業人才;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鼓勵應用教師走進工廠、走進企業,走進經濟建設的第一線,將科學研究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直接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容許以文理和基礎研究見長的學科和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仰望星空”上,促進社會長遠目標和價值追求的實現,承擔起傳承和創新文化的重要使命;將高校資源輻射社會,提高學校資源的利用率,打破大學圍墻,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提升國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