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征文一】聆聽生命拔節的聲音
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了,陪女兒去書店,小家伙一頭鉆進了童書世界,我則獨自徜徉在自己心儀的書籍前。白色的封面,簡簡單單,只在右上角飄灑下紅的、藍的、黃的,大大小小的雨點兒??《幸福的哲學》。僅憑一眼之緣,我選擇了它,只是因為,我想知道什么是幸福。
周國平教授從青年與幸福、財富與幸福、成功和優秀、思考死亡、內心的生活、生命的品質、對生命和災難的思考、閱讀與人生、教育的目的等諸多方面,對讀者的提問,進行了精彩絕倫的闡釋。這套書,正是采取對話的形式,向我們展現幸福哲學的魅力。概括起來,幸福就是生命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其中精神的快樂更加重要。
作為一名教師,收獲師生間的情誼就是精神的快樂,也是真正的幸福。冰心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每個學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細閱讀的書,是一朵需要耐心澆灌的花。教師對學生情感上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
當我們不再去抱怨、苛責他們的時候,會發現他們是那么的真實而可愛。當你為他們做點什么的時候,他們會回報你更多。這種心與心碰撞激蕩的情感匯成一條靜靜的河流,流淌在我們生命的深處,讓我們感到幸福和溫暖。
魯毅,與明星“陸毅”諧音,自封“大眼帥哥”。這是一個十分陽光帥氣的男孩,每天腦筋急轉彎不離口,以考倒別人為樂。一年級時經常趴在我肩上,或者抱著我的腰,說“柴老師,你就像媽媽一樣,我好喜歡你。”我也喜歡他,不只是他聰明。可是,慢慢的他變了。
一天上午,第一節課已經上了一半了,魯毅還沒到校,我正準備聯系家長,學校保安氣喘吁吁爬上4樓,說:“柴老師,你快去看看吧,你們班魯毅怎么也不肯來讀書!我好說歹說,到樓下就是不上來了。”我心里盤算著這兩天他和同學們沒有什么矛盾,作業也都按時交了。
下到3樓,就看到他臉色鐵青,一手緊緊抓著樓梯的欄桿,一手攥著什么蹲在地上。我俯下身拍拍他肩膀,輕聲說:“魯毅,你怎么了?已經上課了,快跟老師上去,有什么事下課告訴老師。”魯毅理也不理。我抓著他的胳膊想把他拉起來,沒想到,他猛地一掙,把手中的東西用力向地上砸去。“啪”的一聲,東西碎了,是一瓶香水,走廊里瞬間彌漫里一股濃郁的芳香。
接著,從他嘴里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驚動了整幢教學樓,其他班的孩子都跑出來看發生了什么。我也嚇壞了,平時嘻嘻哈哈的魯毅,怎么會變成這樣?幸好一位送東西的爸爸剛好經過,大力緊緊抱住了他,將他抱到辦公室。事后,我聯系了魯毅的媽媽,才知道這半年魯毅變化的原因。半年前,魯毅父母離了婚,這讓他難受了很久,很沒有安全感,更加依賴媽媽。媽媽工作非常忙,經常加班,雖然平時家里還有外公外婆,但是魯毅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媽媽回來才睡。而且四年級的男孩子,還要和媽媽一起睡。媽媽只好許諾他表現好時才能一起睡。
前一天晚上,剛好是媽媽的生日,魯毅早講好和媽媽一起睡,并為媽媽準備了香水作為生日禮物。可媽媽很晚才回來,批評了還沒睡覺的他,這讓他生了一晚上的氣。就有了學校里的這一幕。哦,這是典型的戀母情節呀。我連忙聯系了魯毅的母親,她也正為這苦惱。我建議她不妨這樣做:1、讓孩子與其他親人接觸,適當離開媽媽,消除他的依賴性。2、多為孩子找小伙伴,參加戶外活動。3、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和孩子做過于親密的動作。4、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學校里,我也有意識的鼓勵他多和同學一起玩,潛移默化地引導他認識到他已經是大小伙,可以照顧長輩了。幾個月后,魯毅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暑假里還參加了童子軍夏令營,獨立性大大增強了。
可沒過幾個月,魯毅又有了第二次“罷課”事件,起因是他不肯去媽媽給他報的奧數興趣班。經過了解,魯毅告訴我:“柴老師,奧數我是喜歡的,可是那里講得太難了,我聽不懂,也做不來,還不如不去呢!”是呀,家長的良苦用心,卻讓孩子學得不快樂,這是要適得其反的呀。我又給她媽媽建議,把魯毅調整到程度低一點的奧數班。
另外,反正我女兒小一歲,現在也在學奧數的,不如每天放學后兩個人一起做,有難題,魯毅還可以教教妹妹。魯毅責任感瞬間爆棚,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于是,同事們經常看見,放學后的教室里,一大兩小,大的在批改作業備課,兩個小的正認真地做作業呢。這樣的日子足足持續了3個月,在后來的“走進美妙數學花園比賽”中,他還獲得了市二等獎的好成績。有一天,他蹭到我跟前來,說:“柴老師,我覺得學習奧數其實挺有趣的,特別是把難題解出來時,感覺特幸福!比吃牛排還幸福!”呵!小小年紀就能體會幸福的真諦,真棒!
在我們學校里,魯毅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稱呼??“網店小老板”。原來,魯毅在淘寶上開了一家網店,起名叫“小X的雜貨鋪”,專門出售他自己親手制作的二階九連環。這源于他極強的動手能力,小小年紀就可以熟練拼裝機器人,燒制美味的牛排、面條。
魯毅媽媽為他買來毛衣針那樣粗的鋼絲和工具,他自學二階九連環的制作方法,逢到有人訂貨,他就要在作業之余完成訂貨單。那么粗的鋼絲,要在他細小的手指下撾成一個個均勻的圓環,再到成品的制作,他都要耗費很大的精力。
魯毅媽媽說一個晚上他最多只能做兩個九連環,因為他說質量一定要保證。知道這件事后,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好的教育題材,號召全班同學向他學習,并請他教授大家拆裝九連環的方法。同時,我還幫他推銷。他很有經濟頭腦,賣九連環還要送點其他小禮物,銷量一直不錯。現在,已經上初一的魯毅,還在經營他的網店,看著買家中肯的好評,我發自內心地為他驕傲,同時又感到幸福。
微小的幸福是近在身旁的感動,而感動源于真心付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綻放最美的自己。而教師的職責就是靜待花開,聆聽生命拔節的聲音,那聲音柔軟、感動我們的心靈,溫暖、幸福我們的一生。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征文二】恨不相逢子幼時
兒子窩在他自己的房間里,坐在地板上玩玩具,想想大冬天的寒氣逼人,于是我就沒好氣地說:“這么大的人,還坐在地上,冷不冷呀?凍感冒了別找我哈!”結果孩子不服氣地回答我:“長大了難道連地上都不可以坐嗎?冷不冷我自己還不知道嗎?我不會感冒的,你別咒我!”粗拉拉的聲音,開始變聲啦!
想想他的回答也沒錯,又想到他開始進入青春期,偶爾也會發點小脾氣,于是我原諒了他。但內心開始考慮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到底該如何更好地與孩子和諧相處呢?在糾結中,遇見了孫云曉老師寫的《方法對了,父母就省心了》,看完全書,釋然長嘆:“恨不相逢子幼時,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的真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一、育子過程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長
孫云曉老師告訴我們要與孩子共同成長,因為在當下,“網絡時代的孩子掌握著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這使得父母的權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父母不能再期望以一言九鼎、說一不二的姿態來教育孩子,而應該學會放低姿態,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
其實有了孩子之后,我也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也是我認識自我的一座橋梁。以前,在學校里會和學生慪氣,會向他們發火,因為覺得自己對他們的要求很簡單,但他們為什么就不能認認真真去做到呢?
記得有一次班里幾個成績名列前茅的男孩子在上晚自習時跑出去,我和家長是找得天昏地暗,那時沒有手機、微信群,也沒有汽車。我騎著自行車在鎮上的街道一遍遍地找著,游戲廳、網吧都找遍了,沒有;又和家長一起去河邊找,可憐我的腳上水泡都走出來了,還是沒有找到。
后來有知情的同學看我們找得實在辛苦,不忍心再瞞下去了,告訴我那幾個孩子的方位,終于找到了!當那幾個孩子被找回時,我忍不住落淚了!為自己的委屈,也為他們的淘氣,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對我?
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卻能體諒他們了,因為他們畢竟還是些孩子呀!哪有不淘氣的呢?因為我自己的孩子就是在各種各樣的淘氣中漸漸長大的,對他無傷大雅的淘氣我能包容,對學生偶爾的淘氣我也就能接受了。
記得有一次我家孩子養了很多“海綿寶寶”(一種放在水里會變大的塑料材質的玩具),后來玩厭了,就順手倒在了水池里,看到那些“海綿寶寶”不能被水沖下去,就找了一根棒用力戳,直到把下水管道堵得嚴嚴實實為止,還不告訴我。
后來被我看到了,我第一反應是怒火萬丈,很想罵他一頓,但想想他只是個孩子,很快平靜下來,把孩子叫到水池邊,告訴他水管被堵的后果,兒子摸摸腦袋不好意思地說:“我以為能沖下去的呢!以后我不這樣做了!”既然他已經意識到錯誤了,我也就不再過多的指責他,和他一起想辦法把那些“海綿寶寶”能掏的盡量掏出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冷靜,所以在學校里對學生就有了更多的寬容!
二、孩子的生長應順其自然
“我在多年從事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父母比問題孩子多。所以改變孩子從改變父母做起,改變教育從改變關系做起。特別是家庭教育中,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呼喚父母提高心理撫養水平。”
看了孫云曉老師的書我慶幸自己不像有的家長那樣,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教育拔苗助長,而是在孩子該玩的時候就給他足夠的時間玩,該學習的時候讓他靜下心來學習。
雖然我們夫妻都是老師,但孩子也不是學霸型的孩子,孩子在一、二年級時甚至連三好學生都沒評上,我們也不惱他,照樣讓他開開心心的。有時考試考了八十幾分也不會罵他、打他,只是問他錯誤的原因,和他一起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鼓勵他下次能比這一次有進步就好。在我們家里,沒有“別人家的孩子”,他自己就是他的對手!只要他能一次次有進步就行了。
記得有一次,兒子數學考了90分,回家來不太高興,我問他為什么,他說因為粗心大意不該錯的地方寫錯了。同時他很納悶地問我:“我的同桌考了95分還在那里哭,說回家她媽媽要打她的,因為她沒有考到98分以上(那個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試要考到98分以上)。”
我告訴他,每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我們對他的要求就是盡力做最好的自己!所以直到現在孩子每次考試回家,不管成績好壞都會告訴我們,也會大大方方地把試卷拿出來給我們簽字,和我們一起探討錯誤的原因,因為他知道我們是不會因為成績的好壞而改變對他的看法,我們愛他僅僅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分數!我想這也是暗合了“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的育子方式吧!
所以現在對待學生我也是要求他們盡量做最好的自己,因為一個孩子如果已經盡他所能做到了極致,又何必再去強求他更多呢?
三、有愛才有健康的孩子
“一個家庭的愛是需要營造的,是需要把握一些準則的,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是要有長遠目標的。我們的父母應該具備智者的遠見卓識,會通過營造一些很好的氛圍,使一家人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向著健康的方向去發展。”
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健康快樂的孩子。在年輕的時候,總覺得對學生要嚴格要求才能讓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于是一走進教室就沉著臉,擺出一副嚴肅的樣子。但是看了孫云曉老師的書,想明白了管理學生和教育孩子是一個道理,都要有更多的愛!
為了孩子,我們家里有矛盾絕不會在孩子面前解決。所以有一次孩子納悶地問我:“媽媽,您和爸爸怎么從來不吵架的呀?我好像從來就沒看到你們吵過?”我笑著說:“傻孩子,難道你還希望爸爸媽媽天天吵架嗎?”
孩子搖搖頭說:“不想。我就是在班里會聽到有的同學說他家的爸爸媽媽吵架了,看不到你們吵架有些奇怪而已。”其實一個家庭中怎么會沒有矛盾呢?牙齒和舌頭尚且會相愛相殺,更何況夫妻?只是我們為了孩子學會了克制,學會了忍讓。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家是愛意滿滿的地方,是最適合他健康快樂生長的地方。
對自己的孩子能做到這一點,為什么對學生就不能做到呢?學生其實也還是一群孩子呀!想通了這一點,所以現在我對學生就有了更多的愛,除了成績,還會關心他們成長的煩惱,會關注他們學習的挫折,會分享他們生活的快樂。
也不再用嚴肅的表情去和他們相處,奇怪的是和學生相處自然和諧之后,學生并不會因為和我距離的接近而放松學習,反而在學習上取得了更大的進步!愛,能創造奇跡!
孫云曉老師說:“孩子都是充滿希望的。孩子們出現的各種問題,都從一定側面反映出了父母自身存在的問題,只有父母們好好學習,孩子們才能天天向上。”的確如此,幸運的是,在我糾結的時候,遇見了孫云曉老師的《方法對了,父母就省心了》,學到了更多更好的和孩子相處的方式,雖然有些“恨不相逢子幼時”,但現在遇見還是為時不晚,這真是一場最美好的遇見!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征文三】教育,大道至簡
于永正說,大道至簡,簡簡單單教語文,教了四十多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我細細品味著《于永正教育文集》,仿佛真的看到了這樣的情形:歲月的刀在他的臉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皺紋,卻刻不到他的心上。
于永正老伴也這樣認為,她說:“別看他離70歲不遠了,但還是一臉孩子氣。”這話我從他的作品里能真切地感受到:在學生面前,于永正的面孔多數情況下是微笑,是抑制不住的孩子氣。
這就是簡章的力量,大道至簡。正如易經所云: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清代彭端淑在《為學一首示子侄》中講述,從西蜀到南海,路途有數千里之遙,久欲買舟而下的富僧終未成行,而貧僧卻僅憑“一瓶一缽”實現了往返。大道至簡,首先源自一顆純粹的心靈。相信自己、重視內因、勇毅篤行,才更可能找到通往教育成功之路。
世風的浮躁,我們現在的教育改革越來越注重形式,而忽略或漠視了教育的本質。我們飛奔的是空殼,是浮躁,是急功近利,是沽名釣譽。丟下的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內涵、教育的靈魂和人生學習的快樂與享受。
什么是教育?于漪說,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辦學者、執教者要鐵肩擔道義,負責地深情地培育學生的精神成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精神文明的精華滋養學生的心靈,引領他們在復雜的環境中站穩腳跟,明辨是非美丑,積極向上,健康成長。
有人說,一旦你做到了簡單,你就能搬動教育這座大山。但怎樣才能做到簡單?欲望濃稠者做不到簡單,被浮華束縛內心者也做不到簡單。孔子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依然“不改其樂”;愛因斯坦堅信,“簡樸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為對身心最有裨益”。“簡單化”,本質在于擺脫外物紛擾、避免枝蔓糾纏,是追求“用心一也”的過程。把“簡單”這種生活智慧付諸實踐,往往能激發出不凡的力量。
教育的真諦是什么?在若干種答案中,著名教育家潘懋元的最簡約,卻最深刻。他說,“為師的至高境界,是發現‘人的價值’,發現學生的價值,尊重學生的選擇,方能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他用了79個年頭,簡單到只執著于一件事,并成就了這件事。他對物質幾無所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才是其畢生所尋。是的,實現夢想并不需要太多的條件。
大道至簡,很多時候,只要理想堅定、行動果決,即便行囊簡單,也能抵達人生的遠方。想起了紀伯倫的一句話: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尋找愛情,只是去愛,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長,只是去修;一切才真正開始。
大道至簡,簡單是專注的前提,而專注是成就一切事業的保證。據說有人問牛頓,“人人都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為什么只有你發現了萬有引力?”牛頓回答:“因為我的心總是盤算著要去發現。”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受邀參觀雕塑家羅丹的工作室,原本陪同他的羅丹一看到作品,立即忘記了客人的存在,沉醉到創作之中,好像整個世界已經消失了。“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正是因為心無旁騖、全神貫注,才讓牛頓、羅丹攀登上科學、藝術的巔峰。
現實中,處身信息蕪雜、誘惑漸增的環境,一些教師如同柳宗元筆下背負了過多負擔的小蟲子那樣,患上了一味追求獲取的“肥胖癥”,逐步丟棄了專注的能力、簡單的樂趣。而保持專注的定力、遠離見異思遷的陷阱,就必須學會做“減法”和“除法”。
置身社會關系網,教師不可避免地與其他人或物發生著關聯。如何理順關系,讓人際交往清清爽爽、讓心緒意志不為外物所役,考驗著個人的智慧與心性,也檢驗著人生的高度與廣度。譬如,有的人熱衷于拉圈子、尋靠山,自以為能有“金鐘罩”“鐵布衫”,實則使自己成為提線木偶,很容易在復雜關系網的影響和裹挾下,最終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說到底,做簡單的人,似易實難;但保持簡單、涵養定力,教育之路反而更從容。
教育,大道至簡。北京特級教師竇桂梅說,教師必須成為一本書。的確,工資再低也要買書,工作再忙也要讀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屋子再小也要藏書。這樣,再簡單的你,也會成為一本永遠站著的厚重的大書。
于永正簡單的背后,是大徹大悟的智慧,是返璞歸真的境界。同樣地,作為普通教師的一員。我們也應謹記:追尋教育的成功與幸福,大道至簡!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征文四】行走在“精彩”與“經歷”之間
“若是美好,叫作精彩;若是糟糕,叫作經歷。”
偶然間讀到的這一句話讓我感慨萬千。無論是美好亦或糟糕,于人生都是一筆色彩。展示我們教師生命力的課堂,又何嘗不是如此?美好的課堂固然精彩,糟糕的課堂也不失為一種經歷。我們教師的一生恐怕都離不開“課堂”二字,有的人在“課堂”上風生水起,有的人一輩子于“課堂”碌碌無為,但恐怕也沒有人能在“課堂”上永遠精彩。
因此,行走在“精彩課堂”和“糟糕經歷”之間,該是我們教師的常態。鐘啟泉教授的《讀懂課堂》,為我們更好地解讀了課堂的本質,提煉總結了關于“課堂”的許多真知灼見,閱讀這本書無疑是一種教師成長的修煉。
一、正視“經歷”,追求“精彩”
在我看來,一位教師的成長必定是從略為糟糕的課堂開始的,可是也必然想要去展現精彩的課堂,這是教師對肯定自身價值的追求。那么,緣何有些人終究沉寂于課堂了呢?這首先就是思想上的差距。那些課堂最終歸于平庸的人恐怕究其原因是一次次受挫后的自我放棄吧!
其實當我們一起剛剛站上三尺講臺的時候,所有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一切的改變都是后來的思想認識不同而導致的努力不同。有的人將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看作不可多得的財富,能夠正視這些糟糕的經歷,積累起豐富的經驗,以避免下一次的重蹈覆轍,越挫越勇,始終目標如一,信念堅定,那么他迎來的人生中必定會呈現出精彩;而有的人卻將這些失敗挫折視作自己的恥辱,在一次次的害怕畏懼中不愿面對,選擇逃避,或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久而久之,缺乏自信又缺乏努力,那么“精彩”離他越來越遠,與其說是“精彩”遠離了他,毋寧說是他自己放棄了“精彩”。
這其中固然有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學校對老師要求比較高,學習氛圍也比較濃厚,大家在學校的壓力下你追我趕,可“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這話總還是有道理可循的,在這種氛圍下多多少少積累了些許成績,哪怕剛開始是被動的,但是獲獎總也能激起人的自信和更高追求,慢慢的就會不斷充實自己,也認識到這種充實的必要。而有些學校可能氛圍比較松散,沒有這種爭相學習的傳統,即便是新來的教師時間一長其惰殆之心也便逐漸養成了。但是環境總歸是外因,人的自我追求終究才是內因。
鐘教授在書中提到“教師的立身之本乃是專業素養”,一個教師沒有“終身學習”和“反思實踐”的理念,又如何來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呢?思想理念上的自我放逐,最終影響的是專業素養上的自我降格,那么,哪怕是教師最初所追求的“一次精彩的課堂”都會成為一種奢望。
二、積淀“經歷”,迸發“精彩”
當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教學經歷都是最寶貴的資源時,我們便有心將之慢慢積淀起來,因為這世上沒有平白無故的橫空出世,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努力;所有的橫空出世,不過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必然結果。那些優秀教師悄悄在做的事情,無非就是耐得住寂寞,堅定不移而已。時光,不會辜負每一個平靜努力的人。
教師要從“教的專家”走向“學的專家”,就要重視案例研究。這個案例可以是自身的經歷,也可以是其他同事的經歷。若是自己參加公開課、研討課,整個準備的過程雖然煎熬,但是必定可圈可點,這樣的經歷實屬難得,收獲的經驗是值得一生去回憶,去咀嚼,去品味,去借鑒的。若是走進同事的課堂,去觀察教學現場,也能收獲豐富,這是另一種他人的經歷。同事的課堂要是精彩,我們就該對照自身,可以學到些什么,要是有些缺憾,我們也可以對照自己,看看這些問題自己是否出現過,該怎么樣去避免等等。經過這樣相互討論相互交流,認識到自己與他人教學見解的異同,必定能夠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若是“同課異構”的教學研討,面對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解讀過程,不同的方法指導,不同的言語交流,不同的思維展現,這更能豐富我們的教學層次,拓寬我們的教學視野。若是名家大師的經典課堂展示,就更加值得觀摩了。無論是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語言、教學實踐無一不是精挑細選、再三錘煉而來,這于我們就如饕餮盛宴了,這種觀摩的經歷指導意義更為深遠。
有了這些經歷的日積月累,不斷地吸收汲取,慢慢地就能內化為自身的教學技能、專業素養,自然有厚積薄發的時候。“精彩”就會漸漸地出現在教學生涯中,漸漸為人所贊賞,于我們自身,信心也好,決心也好,都能走得更遠。常常有人將這些精彩歸為運氣,雖是謙辭,但無可否認的是所有運氣的背后都是在時間堆積中無人問津的努力。因此,只有越努力,才能越幸運。
三、反思“精彩”,豐富“經歷”
精彩的課堂,我們在享受的同時,不能忘記要反思自身。每段平靜安詳或是激烈澎湃的努力之后,都映射著人生軌跡的跳躍。“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需要教師角色的轉型,從“教書匠”變為“反思性教學實踐家”的成長。那么一個重要挑戰就是要學會反思教學。這是鐘教授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的。
反思教學,關鍵在于練好“課堂分析”的基本功。課堂分析,是教師成長的密碼。通過“技術分析”、“實踐分析”和“批判分析”,對課堂進行反思。“技術分析”會反思教學內容是否落實,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有效。比如我們語文,就會注重內容上是否有常識性錯誤,是否圍繞文章主旨,是否進行了重點語句的品析,有否解決課后練習,方法上有沒有朗讀指導,有沒有合作學習,有沒有資料拓展等等。
“實踐分析”,我們會注重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課堂語言的過渡銜接,學生聽課的專注力和思維過程的展現等等。“批判分析”,我們則會注重教學內容的社會意義,比如資料提供的恰當與否,教材處理的恰當與否等等。因此,課堂分析能力,實在需要教師以文化多元的胸懷傾聽各種聲音,展開自主反思,在積極不斷的反思中逐步鍛煉和提升。
反思精彩的課堂,豐富教學的經歷,這樣循環的過程需要思考,需要堅持,但也一定會收獲更多的精彩。
“若是美好,叫作精彩;若是糟糕,叫作經歷。”
行走在“精彩”和“經歷”之間,默默追求,層層積累,時時反思,于課堂、于教學、于人生,更加是一種歷練,一種豁達。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征文五】身邊的“提燈”
選中這本書的理由很“草率”,只因寫序的是何捷老師,一位我特別鐘愛的“幽默”大師,我想他推薦的書肯定不會錯。滿滿三頁的序,似不是序,全是對作者周益民老師的喜愛。于是,燒水泡茶,一邊拆書,一邊瀏覽。一覽之下,就沉進作者的敘說里,待抬頭,泡茶的水已經冷了,重燒。繼續讀,感慨、思考,一回頭,新燒的水又涼了,罷了,就以周益民老師的《做個書生教師》的文字當茶吧。
正如書名標題中“一個特級教師的成長隨筆”,成長之于周老師,就像樹木年輪的增長,不張揚,也不外露,只是默默地潛滋暗長。書中介紹了不少周老師備課、聽課、評課、設計課程的故事,每一個似乎都發生在讀者身邊。
周老師就是一個講述者,我們只要靜靜聽就能會心微笑。他的教育隨筆,處處是他沉醉在童真世界里的吟唱。我不禁懊惱:為什么我沒有體察到母語故鄉的靈魂熒光?為什么我與天真為伍,和智慧相伴十年,卻依然茫然?
所幸,周老師帶給我警醒:教學,要站在兒童視角上;教育,重要的是給予兒童滋養。現在我愿跟著周老師教育理想的那盞“提燈“,有兒童相伴,枕書香入眠,同師友往來,醉在話語的故鄉……
(一)我的教育誠摯
加分,乃至獎勵小紅花、五角星,我們都太熟悉不過,利用孩子的特有心理,給予外部的刺激,施予某方面的動力,從而達到教育者的真正目的。但是,我們以前實施、接觸的多是紀律或學業成績方面的,而《特別的加分》里音樂老師的做法更勝一籌,頗為巧妙。
周老師兒子班的音樂老師,把聆聽一場音樂會,欣賞優質音樂光碟作為加分獎勵。一場高雅音樂會曲目之經典,藝術家表演之精湛,音樂會整體氛圍之動人,這些都給孩子以超越課堂的體驗與見識。
加分的背后,其實是老師的課城觀和教學觀!臨近期末,各科開始緊張復習,音樂老師又開始放大招,組織學生才藝展示,還可以自由組合,排個小合唱或小舞蹈。把檢測轉換成一次展示,變被動為主動,多好的創意。這背后更多地是對學習本質的理解,是對孩子學習心理的深刻把握。
身為語文教師,我不由思考,我的語文教學能夠從中獲得什么啟示?于是,我在班級宣布,鼓勵觀看欣賞話劇、曲藝、朗誦會等演出,鼓勵參加社會機構組織的名家講座、參觀研討活動。母語的學習需要浸泡。
當然,這些都會有相應的“加分”獎勵。漸漸地,班級的QQ群里,家長們除了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還不時地發布相關的演出信息。孩子們的課余話題中也多了這方面的內容。期末,朗讀、背誦、演說,也都變成一次次展示。在這種任務與情感雙驅動的過程中,孩子門獲得的,或許更多。
這次模仿,再次印證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學習是無處不在的。雖然只是簡單模仿,甚至有點東施效顰的味道,但是,這就是我的教育誠摯,滿滿的。教育的真諦與價值不正是這樣一點點摸索出來的?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不正是這樣一步步探索施行的?
(二)我當“故事媽媽”
在周老師的書中,我了解到臺灣的故事媽媽已經歷時20年,目前有一兩千個團。“媽媽說故事”和“故事媽媽”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媽媽說故事”一般發生在家里,而“故事媽媽”則指在校園或社區的行為。
在臺東大學附小,每個教室都有一位故事媽媽,她們站在教室前方,配合著手中繪本讀物的翻閱,聲情并茂地作著講述,間或板書注音字母與生字,儼然一名教師。班級學生秩序良好,即便有晚到交作業的同學也不影響講述的進行。可以看出這些媽媽在孩子心中的受歡迎度,以及她們自身的講述技巧與班級調控能力。
兒子上了幼兒園后,我很自然地當起了他們的“故事媽媽”,第一次進教室講的是“大老虎與小狐貍”的故事,中間有提問,還有很多的動作,孩子們的興趣被吸引過來,四歲的兒子聽得大笑了十多次,講完后他一把抱住我的大腿,那驕傲溢于言表。
以后每周一次,有時站著說演,有時繪本講述,有時則以掛歷紙作簡單的道具輔助講述。每次都非常投入,語氣夸張、表情夸張,收獲了很大的樂趣和成就感,更是促進了親子溝通,跟孩子話題多了,互動多了,以前孩子只是把話聽到耳朵里,現在聽到心里了。講故事也提高了我自身的素質,童書中發人深省的生活哲學、想象空間的延伸、帶領技巧的長進,都讓我大有進益。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用書香豐盈孩子的童年,你所付出的愛也必將滋養孩子的心靈,想要一個自信、開朗的“故事寶寶”,就試著去做一個“故事媽媽”吧。
(三)我在課堂“伴讀”
今天的世界五光十色,孩子門的閱讀口味自當豐富多元。但是,當那些無厘頭式的搞笑讀物放松了他們的神經后,他們是否還應該享受另一種純正深遠的閱讀體驗?因為他們是孩子,正開始描畫生命的藍圖,最初的底色將是他們今后將要回返的精神故鄉。在當下快餐式、物質化的環境中,這樣“純正深遠”很可能不被孩子自覺發現。于是,周老師開始了童年“伴讀”,他的伴讀筆記,總能透過文字顯現出更深一層的意蘊。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起初,自己對某本書并未在意;偶然的,聽人談及,一開始或許還有點心不在焉,可聽著聽著,竟怦然心動,急切地想一睹為快,也就是說,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所以,“伴讀”不是附庸,不是被動,不是跟隨。“伴讀”是把孩子不曾知道和留意的“優秀”藝術地擺到孩子的跟前,幫助他們看到另一片景致,進而與他們一起全身心地賞玩,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間培養起一種閱讀趣味。
課堂上,我為學生每月推薦兩本書,然后在教室里利用同樣的時間,一起笑,一起皺眉,一起和情節跌宕起伏,一起欲罷不能。從《小飛俠?彼得潘》到《長襪子皮皮》,從《綠野仙蹤》到《草遠上的小木屋》,孩子們沉醉在一個又一個奇幻故事中,常常是下課鈴響了,還不愿放下手中的書本,課堂上不再聽到喧鬧的談話,取而代之的都是“刷刷”的翻書聲。我努力追求“打開”的藝術,鼓勵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思考,去發現。
“伴讀”絕不意味著結論的“告訴”,我只是他們懈怠時的提醒者,滿足時的分享者,發現時的鼓勵者,宣泄時的聆聽者。后來,我又開展了圈點勾畫和摘抄記錄的活動,我們期望通過讀書使孩子安靜一點,只有沉潛入境,才能感受細膩、準確與個性,才能體悟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的日子,我感受到他們不斷地改變,自己也收獲了快樂。
三件事,一個核心:改變孩子的母語學習生態,給孩子們一個書香盈盈的童年;卸下教師身上的枷鎖,給老師們一個幸福的人生旅程。
世界也許很小很小,但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我將繼續跟隨周益民老師,一同種植閱讀的高原,不為別的,只為它的蔥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