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需要所有人民的一起努力,需要我們的熱情去澆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脫貧攻堅個人民主生活會發言材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脫貧攻堅個人民主生活會發言材料【篇一】
在之前的扶貧開發中普遍存在是底數不清楚、指向不夠精準、針對性不強的突出問題,一般貧困人口數、基本信息都是通過統計抽樣調查數據算出來的,至于深入的、細化的信息以及具體脫貧方案,卻非常缺乏,雖然建立了貧困人口檔案,但也缺乏科學的動態管理方法。2015年,各個地方實行了精準扶貧工作,包括我所工作的四川省阿壩州理縣,今年也將高半山精準扶貧攻堅納入了重點工作的范疇。鄉鎮一級也在此項工作上做足了功夫,目前已開始初見成效。
我所在的單位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精準扶貧相關工作。一是深入各村將工作關口前移,及時了解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的所需、所急、所盼。并及時進行建檔立卡及幫扶方案與計劃。二是駐村蹲點,做好幫扶工作。為將扶貧工作精準到位,我鎮安排了包村小組到村駐村蹲點,按照精準幫扶工作要求,結合今年的重點工作,對每個幫扶對象一直負責跟蹤,認真摸清幫扶貧困戶基本情況,找準幫扶辦法,制定幫扶脫貧計劃,按照“精準滴管脫貧”的工作要求進行幫扶。通過扶貧工作隊進行實地調研、進村入戶走訪、分析致貧原因并找準幫扶突破口,結合實際認真制定出了整村推進、基礎設施改善等操作性較強的工作方案。
通過以上辦法在基礎設施落后、生產生活條件差、生存環境惡劣的山村,實行新一輪精準扶貧開發十分必要,要徹底完成扶貧任務,必須加快扶貧開發進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后,精準扶貧開始出現效益。一是通過有效改善貧困村落的交通運輸條件,農作物的運輸更為方便,減少了群眾時間、運輸等成本,大大降低了農副產品運輸費用,極大增加農戶收入。二是通過對貧困村生活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的改善,切實激發了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村民的文明意識明顯增強,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三是通過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增強貧困農戶自身脫貧致富的意識和能力,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同時也進一步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在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脫貧攻堅個人民主生活會發言材料【篇二】
當前又趕了新一輪促進“三農”發展的大好時機,精準扶貧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紫陽縣因紫陽富硒茶前期累累在國內,甚至國際性的一些學術或品鑒會上獲得不少殊榮,贏得了贊許,其名聲大噪。但,我們若不認真分析查找自己當前茶葉產業方面存在的諸多滯后問題,我們的茶葉產業就會在市場競爭中失去核心競爭力,就不可能持續發展。
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紫陽富硒茶葉在市場上其價格是不菲的,應屬居高類消費產品,要想紫陽富硒茶真正走進全國,仍之世界貧民百姓生活,我們必須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茶農收入、提高茶葉品質、降低銷售價格、生產讓全國百姓喝得起的富硒茶之路。
基于此,政府在加大產品品牌名牌建設力度的同時,當前,一是要更加重視地方良種茶的選育培植與全國名優茶種引種試驗工作。
“紫陽茶”茶葉品質優良,其一,茶樹品種優良;其二,品質成分豐富,氨基酸含量特別高;其三,適制高級綠茶。紫陽茶滋味濃、回味甘爽、濃而不澀、爽口回甜這是目前比較公認的。
許多年前,茶學專家陳良斌就建議充分重視利用紫陽種這一寶貴資源,進一步作好調查、收集、保存、研究、創新和利用工作。時至今,我們也該思索思索了。
據資料顯示:紫陽種是一群體種,其中大葉類型的大葉泡、大青茶、大柳葉約占20~25%;中葉型的櫧葉種、柳葉種、園葉種約占總體70~75%,小葉類型的紫芽種、鐵甲種僅占總體的5%。而以中葉類型的櫧葉種最多,約占70%左右。故,前期總體概述紫陽茶其主要特征特性是:灌木型,中葉類,早芽種、產量高,適應性強,制綠茶品質優良。“自古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也就突出了紫陽茶發芽時間“早”。
那么,紫陽種中到底有那些茶樹品種從發芽時間上分,屬特早型、早型?有沒有晚型優質品種?若沒有,怎么解決?從成分上分,紫陽種中那些品種茶樹其成分真正獨特,我們就要提速擴繁培育,進行純種化成園栽培;國內又有那些品種名茶又優于我們的品種茶,適種性又如何?能否引種,彌補我們的短板?
搞清夢這些問題,對于指導茶農種植是非常重要的。決定茶葉品質的內在因素是品種,這就是我說的要更加重視地方良種茶的選育培植與全國名優茶種引種試驗工作。希望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并舍得進行政策性資金的投入。
二是抓住“精準扶貧”機遇,做好茶園升級改造,走機械化生產之路。由于歷史原因,境內茶園品種繁雜,茶園設計、規劃落后,標準化生產技術低,鮮葉產量低,品質差異較大等現狀,嚴重影響了茶葉產品的質量,給生產加工茗茶帶來了技術難度,所以,建議當地政府要抓住“精準扶貧”機遇,指導茶農做好茶園升級改造。不能再盲目種植,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一定要從以下幾方面給予茶農細心指導。
1、選址。 宜選擇山地和丘陵的平地和緩坡地,附近有較豐富的水源,周圍生態環境較好;地域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大于10度的活動積溫在3500度以上。 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非石灰巖發育成土。有機質含量在1.5%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土壤為壤土、砂壤土或粘壤土,結構良好,土層深度在1.0米以上,地下水位在0.8米以下。新開墾的結構差、肥力低的荒地,宜先種植綠肥以改良土壤。
2、園地的規劃與設計 園地的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有土地規劃、道路網、排蓄水系統及防護林的設計等。總的要求是,按照所選地塊的地形、地勢、土壤、水源及林地的分布情況,對茶、林、溝渠、道路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做到有利于水土保持,成園后生態環境良好;便于茶園管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需求。
3、土地規劃。為便于操作、管理,園地劃分為若干個片、塊,若園地面積較大或地形、地貌較為復雜時,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劃分為若干個作業區,作業區進一步劃分為片、塊。 道路網設置:園地設計用于運輸和茶園管理的干道、支道和步道,相互連接成道路網。干道是連接各作業區、茶廠和園外公路的主道,路面寬4-5米。支道是劃區片的分界線,用于交通運輸,路面寬2.5-3米。步道是茶園地塊和梯層間的道路。路面寬1-1.5米。梯式茶園每隔若干梯層設一橫步道,每隔一定距離設一直步道。 排灌系統設置:隔離溝 茶園與森林或荒地交界處、茶園的邊緣,設深0.50米、寬0.60米,溝壁為60°傾斜的隔離溝。排灌蓄水溝:平地茶園在步道二側開溝,坡地茶園在直步道二側和橫步道內側開溝,溝寬0.20-0.30米、深0.20米。橫溝每隔3-5米挖一小水潭,以積蓄雨水。蓄水池:每1.5-2公頃茶園建一容積為5立方米-8立方米的蓄水池。一般設在縱溝及橫溝的出口處。或設在排水不良的積水處。防護林設置:根據風向及地勢在茶園周圍、主要道路及溝渠兩旁或山坡頂上種植防護林。
4、園地開墾。坡度15°以下平緩坡地,直接開墾,緩坡地由下而上按橫坡等高進行。 生荒地分初墾和復墾兩次進行,初墾深度0.50米,并清除柴根、雜物。復墾深度0.25-0.30米。熟地經深翻平整即可。緩坡地可根據實際情況,修筑寬幅梯田。坡度15°以上坡地,修筑等高等寬梯地,然后開墾。坡地修筑成梯式茶園的,梯面寬按下式確定:梯面寬(米)=種植行數×行距(米)+0.6(米)。
5、茶樹種植。品種選擇:選用適應當地茶園氣候條件的本地一個品系無性系良種或其它優質、高產、經濟性狀好的品種,且記品種混雜。品種純,發芽一致性好,有利于今后的機械采摘。合理搭配特早型、早型、晚型品種,分區、分塊、分園種植,以利錯接勞動密集期。選用的茶苗應符合GB-11767-89規定的要求。茶苗規格基本一致。 茶苗移栽時期:早春期2月,或晚秋11月。 定植密度:根據品種特性,選擇單條值或雙條植。單條植:行距1.50米,叢距0.3米,每叢種植2-3株。每畝用茶苗3000?4000株 雙條植:大行距1.50米,小行距0.3米、叢距0.30米,每叢種植茶苗2株,每畝用茶苗6000株左右。 基肥:園地經開墾整理形成茶行后,依種植密度沿茶行開種植溝,寬0.30米,深0.50米。在種植溝內施入底肥。單條植茶園每公頃施肥25-40噸,復合肥1.0噸左右。雙條植茶園每公頃施肥50-60噸,復合肥1.0-1.5噸。施肥后覆土,并將其平整,蓋土離地面約0.15-0.20米。間隔一段時間后種植。 茶苗定植:種植茶苗前,先將種植溝內土壤澆濕,然后將茶苗?于種植溝中。栽種時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填土;分層將土填實。當填土至不露須根時,用手輕提茶苗,使根系自然舒展,再適當加細土壓實,隨即澆足“定根水”,最后再覆一層松土至茶苗根頸處。種植結束后,在茶行間鋪上稻草、麥草等覆蓋物,并在茶苗旁插上芒萁等遮蔭。
6、苗期管理。苗期管理主要指定植后一至二年內這段時間的管理。抗旱保苗:在夏秋季節,視旱情的不同采用行間鋪草、淺耕保水、灌溉等辦法進行抗旱。 清除雜草:采用人工或對茶苗安全的除草劑除去雜草。 間苗補苗:栽后進行定期檢查,若發現缺叢缺株,及時補齊。 肥水管理:種植后約1個月,當新根發生時,應施一次稀薄水肥,以后每隔一些時間施一次水肥,并逐漸增加施肥量。
總之,通過三年的“精準扶貧”工作,我們做到優化茶園的品種結構,集成機械化作業生產,提升茶葉種植技術水平,提高茶葉原料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帶動茶農增收致富。讓我們的茶葉產業持續發展,在市場競爭中有可拼殺的資本,始終保持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