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發書記面對艱難險阻不退縮,面對挫敗不氣餒,用一個共產黨員堅強的毅力和執著的信念,修渠、護渠,終引得一泓清泉天上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貴州黃大發書記先進事跡材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貴州黃大發書記先進事跡材料【篇一】
今年已是82歲高齡的黃大發,為了草王壩村340多戶貧困戶盡快脫貧,爭取來600畝柚子樹項目,希望能成為村里新的脫貧產業,自家的3畝地成了他的示范田。
黃大發帶著全村人30多年修渠,大家都信服他、擁護他,愿意跟著他做事。
在黃大發的家里,至今還保留著過去修渠的賬本,經他手的工程款不下20萬,可沒有一分糊涂賬,一分一厘的花銷都記得清清楚楚。指揮部當時有八個人,為節省經費,修渠指揮部約法三章:第一,工地不開伙食,大家自帶干糧;第二,所有支出必須詳細記錄,隨時開會公開;第三,所有施工材料專人看管、記錄,任何人不得挪用。
渠修通后,黃大發又帶著村民,把坡地改成了1200畝梯田,把硬化路和電通到了每家每戶,并且翻蓋了村里的小學。每次勞動,都是黃大發帶著子女,干在最前面。
2004年,近70歲的黃大發從村支書的崗位上退休了,為了讓鄉親們口袋充實起來,他帶頭養豬、種李子樹,鼓勵大家發展產業。今年,草王壩村新的移民安置點也建好了,住在山上的危房戶將入住新居。
貴州黃大發書記先進事跡材料【篇二】
黃大發系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民主村民組農民。從1958年起,黃大發先后擔任草王壩大隊大隊長、支部書記、民主村支部書記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記宗旨,全心為民,克已奉公,苦干實干。為改變山村貧困面貌殫心竭力,憑著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先后兩次帶領群眾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峭壁上修鑿水渠,面對失敗不氣餒,主動需求科學方法,歷經數十年,終獲成功。艱苦卓絕引來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色天地,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發生改變,農業生產得以改良,群眾生活明顯改善。
山高石頭多
出門就爬坡
一年四季包沙飯
過年才有米湯喝
這是一首多年前,流傳于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村民組的順口溜,真實反映著當地村民當時的生活狀況。
當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飲水全靠它。說是“井”,其實流出來的是“望天水”。山頂的雨水滲入山體,再從山腳的石頭縫一點點滲出,匯在一尺見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這金貴的水源圍砌保護起來。“接滿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個多小時,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晝夜守在‘井’口排隊挑水。”這是草王壩村民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
草王壩四面環山,距集鎮30多公里。由于缺水,既無法種植稻田,也不能發展畜牧養殖,村民們終年以包谷和紅苕替代主食,80%的農戶靠吃救濟糧艱難度日。不通公路,不通電,生存環境惡劣。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鄉,村里娶不上媳婦的單身漢越來越多。
1961年,黃大發第一次帶領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群眾投工2萬余人次,耗資18萬余元,修了近10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術,宣告失敗。
1991年,經過半年時間的勘察、測繪,重新科學規劃了水渠線路。經歷過失敗的村民,信心不足,卻誰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黃大發多次召開群眾會,耐心說服。他說“我黃大發這一輩子就和這高高的靈寶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飯,就跟我上。”
全村300余村民響應了黃大發號召。當地政府在資金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撥付了6萬元現金外加38萬斤玉米。修渠工程于1992年底再次啟動。
不通車,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馬駝運上工地;沒有施工機械,就用鋼釬鐵錘一點一點鑿;為防止滲漏,就用預制板一塊塊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
憑著驚人的勇氣和毅力,黃大發帶領鄉親,硬是靠著風鉆、鋼釬、鐵錘等簡單的工具,三年的時間,硬生生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一條長7200米的水渠。
有了水,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進行“坡改梯”,建學校、修鄉村小路。昔日荒坡變良田。草王壩的鄉親
直至今日,這條水渠仍是當地生產生活的重要設施,人們牢記黃大發的偉大功績,親切的把這條水渠叫做“大發渠”。
81歲高齡的黃大發,仍然發揮著余熱。他時常行走在大發渠上巡渠、護渠。2015年,一場大雨過后,滑坡的山體阻塞了水渠。平正鄉政府撥付1萬元,請群眾參與修繕。年邁的黃大發不顧鄉親勸阻,再次出發,帶領群眾,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