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至高無上的權威。依法管網、依法治網,對網絡違法行為嚴格執法,對以身試法者施以重處,為個人信息、公民權益等提供法律保護,為網絡維權行為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給那些“黑手”套上法制的“鐐銬”,用法律構筑起清朗網絡的堅固屏障,堅定法治思維,這是引領和規范網絡行為的主導性抓手。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text-decoration:underline;">人才網整理提供的爭做中國好網民征文,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爭做中國好網民征文
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生產生活的方式。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第五次科技革命,將人類帶入“地球村”時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也使得現實社會的觸角延伸到了虛擬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如今,網絡之于社會,就如電梯之于百丈高樓,沒有網絡,社會就像高樓沒有電梯,上樓只能爬樓梯,樓顯然是不能蓋高的。
借助網絡,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務體驗,如在線購物、學習、工作、娛樂、通信、瀏覽新聞等,而且線下你所能想到的,都能依托“互聯網+”輕松實現質的飛躍。網絡世界處處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優勢與活力。
網絡和現實像鏡子的兩面,鏡子里的虛像是鏡子外實相最真實客觀的呈現。幾年前,網絡安全還沒有今天這樣重視,它向一片尚未平整好的土地,有些許的雜草,或多或少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肆無忌憚的謠言、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迷失等。“凈土”和網絡聯系不到一塊兒,這是現實。在網絡世界,你可能接處到諸如網絡詐騙、謠言、誹謗詆毀、身份信息泄露等侵害。這些被動威脅,會在你一個不小心,對你的財產和身心造成打擊。一小撮壞人進行網絡詐騙、編造傳播謠言、誹謗詆毀他人或團體、竊取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等,完全是照搬現實中的犯罪手法,在網絡上重演,以達到不正當目的。
君子寧折不屈,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更不能為不正當目的而違法犯罪。有些人通過網絡,合理、合法的謀取正當利益,改善自身生活質量;但還有些人一門心思搞鉆營、不擇則手段賺取錢財,污染網絡環境,蔑視道德約束和法律法規,這種人的唯一下場必將受到灰灰法網的制裁。
或許有人心存僥幸,誤以為網絡世界是法外之地,是虛擬的,容易藏匿蹤跡,做了壞事追究起來很難,聽起來很可笑,但這種行為確實存在。給別人帶來威脅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麻煩。
如今,網絡世界早已擺脫了初生時的利弊參半,變得越來越有利,越來越有溫度,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生活依賴。太多人因網絡而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太多家庭因網絡走出貧困,太多身處困難的人在網絡上尋得幫助。舉一個例子,我熟悉的一個人,他父親出了車禍,需要做開顱手術,但高昂的醫藥費用讓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難之中。還好有網絡,他通過網上眾籌平臺,很快籌集了5萬多元的救命錢,度過了難關,如今他父親已經康復。
網絡世界作為人類拓展的生存空間,與線下生活形成有益互補,現實中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同樣適用于線上是必然的。現實中我們譴責抵制暴力,網絡空間里我們同樣譴責抵制這樣的行為。
我們也都知道:再法治的社會都會有違法犯罪,再文明的階段也無法杜絕沖擊道德的個案,所以相對與虛擬的、寬松的、法制尚不健全的網絡世界,身處其中的人,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對道德的遵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我約束。也就是說,網絡環境的好壞,是由我們每個享受網絡技術的人所決定的。刀子本身不會殺人,行惡在于持刀之人。
網絡不是隱蔽之所,不能心存僥幸,誤以為線上違法亂紀不會被追究或者追究程度很輕;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現實中的法律法規和道德約束在網絡里同樣適用,所以要做到學法、知法、用法;網絡是和諧之處,所以必須戒掉不文明行為,注意自己在網絡中的一言一行,做合格網民。
誰都不想把網絡環境搞得烏七八黑。為了大家,更是為了自己,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履行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文明上網,堅決捍衛網絡社會和諧安全穩定,那么我們就一定會享受到網絡帶給人類更大、更多的幫助與快樂。
篇二:爭做中國好網民征文
自從十多年前第一次拿起鼠標,敲起鍵盤,擁有了第一個QQ,便在渾然不覺中,在似懂非懂中就成為了一個網民。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幾乎每一個人隨時隨地都能連接互聯網,讓很多遠在天邊互不相干的人都進入了一個信息傳遞更快、更時尚、更便捷的虛擬世界--互聯網時代。
有些人認為,網絡是自由無約束的,發發牢騷,說說怪話,來點批評,贊美幾句,這些都是個人私事,似乎沒必要有那么管那么多。其實,網絡不僅是由多個IP和http協議地址所構成的一張互聯網,它更是從現實世界中延伸到更遠的多元化載體。對于它的框架結構以及契約精神、約定俗成,足以凝聚多方的共識和博弈。網絡是公共空間,不是個人的私家花園,雖說是“人人都有麥克風”,但也不能為所欲為、無法而治,應該相關的制約和牽制。有些網上言語、行為不加引導和規勸,比如無謂的地域歧視與攻擊,比如對公共權力無端的指責與辱罵,鬧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激化矛盾,已發不少悲劇。
因此,網絡空間已經成了民心所向,相關部門舉辦“2015中國好網民”系列活動,真可謂恰當其時,也確實有助于引導公民文明、理性上網。當然,要做一個“四有”網民絕非很簡單,應按照“四有”標準,從自身做起,少一些憤世嫉俗,應當擺正自己的網絡責任、社會責任,遵循法律的底線、順從道德的良知,發出理性平和的言論聲音,多一些“中國好聲音”,爭做“中國好網民”
篇三:爭做中國好網民征文
網絡新常態錘煉中國好網民。剛剛過去的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不僅如此,新常態還體現在方方面面:政治文明新常態,作風建設新常態,反腐倡廉新常態,依法治國新常態,大國外交新常態……
互聯網進入中國已有二十幾年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網絡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時常見到的是辦公桌前看著電腦、書桌前對著筆記本、飯桌前端著手機,無論是瀏覽網頁,還是上網聊天,我們已經離不開網絡。可是網絡在給我們帶來快捷、方便、娛樂的同時,也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網絡發展如此之迅速,已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加之網絡的開放、自由、平等、虛擬等特點也讓一些不法信息肆意傳播。像“瘋搶食鹽事件”、“秦火火事件”、層出不窮的網絡詐騙事件等無一不給我們的生活造成混亂。雖然近年來有關部門加大了對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的監管和打擊力度,但有些網民不懂法,不守法,置法律于不顧,在網上肆意煽風點火,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在網絡論壇上肆意的用各種粗魯下流的字詞罵人;更有甚者到處散布謠言,唯恐天下不亂。
這樣的現象使網絡的正能量沒有發揮出來,反倒是負能量左右著人們的思想,對網絡和現實生活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但是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要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否則下一個受害者有可能就是自己。作為*的年輕人我們責任重大,首先要嚴于律己,法律底線不可逾越,網下不能做的事網上同樣不能做,要自覺用法律的尺子來衡量自己在網上的言行,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其次,樹立高度的安全意識,要有自己的主見和分析判斷能力,切不可盲從。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在關注輿論導向的同時,要時刻保留自己的一份辨別能力,永遠站在真理這一方。最后,作為一名網絡評論員,發現輿情時要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反映,并時刻關注輿論動向,用實事和科學知識予以解釋。
營造一個干凈、和諧的網絡環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好網民”也不是靠一兩次爭取就能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人人參與、文明上網,在網絡上活躍的“你”和“我”雖然那么微不足道,那么的平凡,但是對于推動健康網絡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力量。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發的每一個帖子,每一篇微博,每一張圖片做起,文明理性上網,傳播網絡正能量,爭做“中國好網民”。
倡導文明上網,構建清朗網絡環境、打造法治化網絡空間,既是一種召喚,又是一種要求,更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是網絡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同時也是網絡文明的推動者!讓我們從我做起,言行合一,積極爭做中國好網民,大興網絡文明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