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搬家歇后語下一句,凈是書(輸)
孔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家里肯定有很多藏書,因此,他搬家的話,搬的東西肯定都是書。所以這句歇后語取“書”的諧音,寫成“輸”,形容賭博或是比賽的結果都是輸的,十萬火急!
孔夫子搬家歇后語的故事由來
相傳有一次魯國大夫季孫氏招待讀書人,孔子也想趁這個機會去露露面。季孫氏的家人不讓他參加,還罵道‘“我們請的都是知名人士,你來干什么?”孔子受了這番侮辱以后,格外刻苦用功,專攻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等六門課程,決心做個有學問、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到三十歲左右,名聲逐漸大起來,就辦了個書墊,招收學生。后來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教育事業上,據說他的學生有三千,其中得意門徒有七十二人。晚年,他致力于教育和編書。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世稱“孔夫子”。
現在,人們用“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這句孔夫子搬家歇后語,比喻在比賽較量時全部失敗。
更多與孔子有關的歇后語:
孔夫子背書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打哈欠??滿口書生氣
孔夫子出門??快車而行
孔夫子講學??之乎者也
孔夫子門前講《論語》??自不量力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掛腰刀??不文不武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游列國??盡是理
相關故事 - 渡河落水山間曬
一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游浪影沉,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并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夫用竹桿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孔子一生發奮好學,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著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一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許多年。
在眾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凈,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么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干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后,孔子師徒落坐于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里念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于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饑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后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后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盡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臺,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