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剛剛開始,對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小升初”的博弈就已經拉開了帷幕。
按2017年數據顯示,全市城區(不含望城區)共有小學畢業生36871人,其中殘障兒童、公辦特色學校提前招收特長生、子弟學校和民辦學校自主招生共招收6162人;長沙高新區實行劃片招生1707人;五區派位總數29002人,其中鄉鎮(場)學校對口升學、配套學校配套入學以及志愿錄取人數為10716人,多校派位人數為18286人。從去年的數據來看,約有一半學生在微機派位前已經選好學校。
而今年來看,這個“好”必然會來之不易。同時,2017年“小升初”的孩子們,其求學路徑也在悄然變化。
現象1
“最嚴招生令”破滅公辦擇校夢
“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是2017年長沙市推行“最嚴招生令”以來的典型宣傳口號之一。事實證明,這個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執行。
對“小升初”想選擇公辦學校的家長來說,2017年是個分水嶺。而對今年家有面臨“小升初”孩子的家長來說,這也是“前車之鑒”。
今年年初,在長沙舉行的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盧鴻鳴再次釋放“今年跟去年相比,沒有最嚴,只有更嚴”的信息。于是,以往四條路徑進心目中的好學校之首選“找關系進公辦名校”,基本被家長放棄。
所幸,除了微機派位,還有其他三條路可以嘗試:參加公辦學校的特長生招考、參加民辦學校的考試、買“配套房”。
當然,要通過“特長生招考”,是件難度極大的事情。因為每個學校的特長生名額少,孩子要有拿得出手的特長,“和學校非要錄取你不可的理由”。市教育局為防止特長生招考出現漏洞,不僅派專人到重點學校督查,而且要求特長生考試要有影像資料備查。
現象2
“配套房”受不少家長青睞
市民唐先生的孩子在芙蓉區讀小學,自覺前兩條路無望,早在2017年就開始考慮購買帶“學位”的房子。而這,也是大部分家長不約而同采取的策略。
唐先生和許多家長理解的“學位房”,其實是長沙市的“配套入學”政策。具體來說,“配套生”是指學生本人或其法定監護人(父母)擁有配套小區內固定房產且產權證性質為住宅,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在其房產對應配套建設學校就讀的學生。
前不久,唐先生相中了梅溪湖區域一套有“學位”的二手房。本來雙方已經口頭商定好價格,但遠在北京工作的房主回長沙與唐先生簽合同的時候,突然要加價10萬元。房主說房子不愁賣,“你不買,別人已經排隊在搶著要。”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某個有長沙公辦優質初中入學“指標”的樓盤,將手頭剩余的幾個入學“指標”配置到剩余房子中,以前業主買一套房可得一個入學“指標”,現在變成買兩套房才有一個入學“指標”;去年10月1日,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旁某配套樓盤開盤,不到兩個小時房源就被搶購一空……
現象3
為了被擇優,孩子走進培訓班
當前面三條路都歸于破碎,對不少普通工薪階層來說,想要擇校,唯一的途徑就是“被擇優”。能被民辦學校擇優錄取,成了最幸福的事情。
而參與微機派位的學生客觀上來講,極少有“牛娃”。因為用長沙家長的觀點來看,如果自家孩子成績好,就應該竭盡全力給他匹配一個好的學校。而“牛娃”的成績,足夠博得民辦學校的青睞,爭拋橄欖枝。
在這種生存狀態下,想被擇優而必須參加各類培訓的龐大生源,讓各種培訓機構賺得盆滿缽滿。比如,“學而思”培訓機構的課程網絡報名創造“秒殺”紀錄,課程報名相當透明,速度快得連找培訓機構老師走后門“加塞”的可能性都沒有。
劉女士的孩子正在讀三年級,離“小升初”還很遙遠,卻早已被卷入這場持久戰中。劉女士跟記者算了一下孩子目前參加的培訓班課程:奧數班(春秋季班加寒暑假班),費用1萬元左右;英語口語班,1.2萬元一年;鋼琴課,1萬多元一年;羽毛球小班一對二培訓,100元一次,一年也要1萬多元;還有作文課培訓……記者粗略計算一下,為將孩子打造成“優質生源”,劉女士一個月要花約5000元培訓費。
“陪讀大軍”越來越大,記者探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