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苦惱
只要有個iPad,上面隨便有個什么游戲
就能團結全部的小男生
上周末,兒子足球俱樂部的小隊友們相約去三圣鄉耍。照理說,這幫孩子年齡相仿,都是八九歲的小男生,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走到哪里都應該是又吵又鬧打打鬧鬧;又因為有共同的愛好,每個星期都雷打不動地在一起訓練兩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最孬也可以聊聊戰術,說說梅西什么的。
但現實情況和我的想象完全相反!每次聚會,熱熱鬧鬧像小娃娃的都是我們這些家長,而孩子們——一吃完飯就聚到一堆,腦殼埋起、鴉雀無聲、專心致志地耍自己手上的iPad或手機。如果手上沒有智能產品的,就眼巴巴地站在其中一個小伙伴的身后,守著別個耍。
老實說,有幾次我都有點鬼起火地想吼我兒子兩句。一方面,小孩子看多了電子屏幕對眼睛不好;另一方面,來都來了,守到一個茶鋪不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簡直說不過去。
真的不曉得現在的電子產品對小孩的吸引力是有好大?!反正沒有WiFi的小朋友家,兒子已經不愿意去了。他們最愛玩的游戲我也不懂,叫“MinecraftPE”,還是花了40多塊錢在Appstore買的,兒子偶爾向我炫耀,也是什么挖到礦、打贏了隔壁×××……趣味在哪里啊?居然這游戲就從小學生風靡到成年人,從城市流行到鄉村。兒子的同班同學、小區小伙伴、足球隊小隊友甚至回了老家碰到的臨時玩伴,幾乎所有的小朋友也都是打這個。不僅如此,還要湊在一起看網上的游戲視頻,學升級攻略,勁頭比干什么都足!
也就是說,我如今要喊兒子出門也可以,但必須保證有兩樣東西:手機+WiFi。至于和哪些小朋友耍?去哪兒耍?耍啥子?耍幾天?統統都不重要了,反正你只要有個iPad,上面隨便有個什么游戲,就能讓全部的小男生團結到你面前。(李嘉茗)
就算聚在一起也是捧個手機各耍各的
現在的小朋友真是“宅”,可以24小時不下樓,做完作業不是捧著手機打游戲,就是在網上看各種動畫片或外國電影,總之“不要讓我下樓就好”。
我女兒,12歲。國慶七天,哪兒都沒去。我想著七大七天,怎么也要出去透個氣啊,不然咋個長身體嘛。多問了幾次,結果女兒直接白我一眼:“是你自己想出去耍吧。”我愣了一下,默默地表示我其實真的還是有點想出去耍,但女兒不去,我也不好意思單飛。于是我盼了整整一年的七天,就在每天幾乎一成不變的睡懶覺、打游戲、看小說、看一些呵呵呵的綜藝節目以及弄一些簡單的食物中度過。
放完假問班上其他家長,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很多人都說哪兒都沒去,“本來想來個近郊游,結果×××(家里孩子的名字)哪兒都不想去,你勞神費力好不容易想出一個地方,結果他滿臉不高興,好像我們綁架了他一樣”。看來,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啊。
女兒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為了給她找玩伴,想到同班同學年齡相仿話題又多,我們住得近又談得來的幾家就組成了一個小聯盟。那時候剛上小學,作業少,下午五六點鐘就做完了。所以晚飯前大家就在QQ上約好,“7點半,在×××地方體育鍛煉哈”,吃完飯,碗一洗,大家就都帶著娃兒來了。大人擺龍門陣,小朋友在壩子上瘋跑,各得其所。至于周末或小長假時的近郊游就更不在話下,隨便在成都周邊找個古鎮,開起車就走。爬個山,住一晚,娃兒們耍得頭發根根都是濕的,大人們喝酒聊天打麻將,玩得也相當盡興。
可是自從進入四年級,小朋友們開始分男女界限,男孩女孩再也耍不到一起了。漸漸的,我們這個聯盟變成了女孩之家。
雖然都是女孩子,但她們居然也耍不到一起!其實也可能不是耍不到一起,而是她們根本就不想一起耍。每次好不容易錯開課外班時間把她們聚在一起,卻發現她們卻各自捧著個手機或iPad,頭也不抬,各耍各的,很少交流!根本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只要和小伙伴聚在一起,就各種瘋各種嘰嘰喳喳。
既然和小伙伴在一起也是耍手機,那就安安心心呆在家吧。可老呆在家里也不行啊,還得出門去動一動鍛煉鍛煉嘛。于是就利誘一下,說:“快點做(作業)!做完就到樓下隨便耍,遛狗逛超市都行。”可是,人家根本不為所動,橫豎只有一句話:“我不想下樓。要去你們自己去。”
可是不下樓那多出來的時間怎么打發?打游戲噻。現在的小娃兒,對電子產品絕對無師自通啊,你稍不注意,就在你手機里下了好幾個游戲,打得眼珠都快粘到屏幕上了,無論你怎么喊怎么吼,完全聽不見,只會機械性地回答你:“好”“馬上”“兩分鐘”。
前兩天好朋友在微信上訴苦說:娃兒才放假兩天我就想離家出走了!天天捧著個iPad打游戲,你早上起來看到她在打游戲,下班回來看到她還在打游戲,煩死個人!我嘿嘿一笑,很有經驗地支了個招:趕快給她報幾個班,不為學東西,只為把她逼出家門,不然天天看到她打游戲,她沒瘋你瘋了。(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