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兒童中心本月5日至6日進行興趣班報名,由于名額有限,數百名家長冒著嚴寒于4日早上就開始在兒童中心大門外排隊,并徹夜等候。
近年來,素質教育不斷推進,興趣班火爆。不過也有一些興趣班,有孩子來報名,但報名的總數卻達不到開課的最低人數。一邊人數不夠不能開課,一邊心急火燎想讓孩子上課,這種情況迫使家長轉向網絡,通過社交應用來尋找志同道合的孩子一起拼班。而現在,隨著“互聯網+”概念的盛行,一些主打團購拼班概念的網站、手機應用漸漸受到家長們的注意,拼班漸漸有了更多的途徑,家長們面對更多選擇也多了幾分慎重和淡定。
論壇發消息隔天拼班成功
劉女士的兒子今年讀初一。“想給他報個語文班,因為孩子語文是弱項。”9月開學前,劉女士一直打聽課外班、興趣班的消息,也到不少大型教育培訓機構進行咨詢,直到10月也沒有中意的,“要么時間不合適,要么是老師不合適。”
沒多久,劉女士從另外一名家長處得知了一個拼班的消息,讓她喜出望外。“他們家孩子跟我家孩子是小學同班同學,總在一起玩,關系好,這才告訴我,說是托關系找了個名校的語文老師,還是學校的學科帶頭人。那個老師也不想太張揚,所以決定招幾個孩子開個小班,從初一開始帶,帶三年。”
劉女士得到消息時,算上她的兒子一共3個孩子報名。“那個班說滿6個人就開班,我們這三個家長只能開始找人拼班。”劉女士不想把消息發在家長們的大型微信群里,“不想弄得誰都知道,而且那老師要求低調”,所以她決定進行網上拼班。在這之前,她從來沒在網上發過拼班消息,思前想后,她在一個自己經常去的家長論壇里發了帖子,“我在帖子里寫,請版主不要踢我,我不是發廣告來的,是為了給孩子拼班,比較著急。”
帖子發出后,劉女士每隔半個小時查看一次論壇動態。“大概是上午9點多發的帖子,那時可能家長們都在忙工作。到了午休時間,帖子下邊的回復一條接一條,有問上課地點的,有問上課時間的,還有問價錢的,站內短信也不少,都是來問的。”第二天上午,拼班成功,后來報名的3個孩子中,有兩個是通過劉女士的拼班消息入班的。
后來,在與其他學生家長交流中劉女士得知,在課外班、興趣班領域拼班已漸成趨勢,“本來我以為別的家長不太能接受這種臨時找孩子拼班的事,沒想到有幾個家長跟我說,他們覺得家長發起的拼班相對來說更可靠,因為這個發起者本身已經對老師、教學質量有些了解,相當于把過關了的意思。”
響應者少無奈放棄拼班
也有拼班不成功的。
王女士的女兒今年讀小學五年級,去年,王女士想讓女兒去上外教口語課,便開始到處打聽、咨詢相關的課程和老師。“最后覺得一家離我們家不太遠的培訓機構還行,就去咨詢了,一次課一個半小時,一次300元。”報價后,培訓機構主動向王女士透露,如果她能自己湊夠至少3個孩子也能開班,“上課的價格根據人數會調整,如果是3個孩子一起上課,一個孩子一次課大概在150元左右。”
王女士并不希望孩子從小學習的英語“是一遍遍念單詞、背課文、學語法那種,我希望她能張嘴說,包括想讓她上這個外教課也是希望能規范她的語音語調,給她的口語打個好基礎”。所以,她在論壇里發布拼班信息時,特意強調了自己的初衷:“兩三個孩子在一起,外教給講講故事什么的挺好的,孩子也能高興、有興趣,主要目的是規范語音語調,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家長,歡迎聯系我。”
讓她失望的是,在接下來的四天時間里回應者寥寥。有三五個家長聯系過,最后要么是因為上課時間不合適,要么是上課地點離他們遠。原本,王女士寄希望于在一周內拼班成功,“當時覺著再找兩個孩子應該也不是難事,沒想到還真就沒找著一起上課的。”
后來,王女士也放棄了這家機構的外教課。“一次課300塊錢,當時我想如果有別的班也在招人呢?覺著可以再看看,這家的課就放棄了,反正當時那家機構也還沒有找外教。”
從找機構上課到選老師拼班
家長發布信息找人拼班的現象,促使一些互聯網企業將目光投向這里。如今,專門的拼班或拼課網站、相關手機應用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家長的關注。興趣班拼班,在互聯網的介入下,家長們不僅僅能尋找到和自己孩子一起上課的同學,甚至可以挑選自己中意的老師。
苗苗今年4歲,她的媽媽趙女士前不久通過一款手機應用發布了尋找舞蹈老師的信息。“跟我之前印象里的興趣班拼班差不多,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趙女士稱,她先后嘗試過多個類似的網站和手機應用,幾番對比下來,“最常見的家長發消息拼班和通過這些新應用拼班,最好是兩邊都留意。”
她認為,家長們通過聊天群、論壇等渠道發布的拼班信息相對而言“更可靠,可能質量更好,成班率也更高”,而拼班應用的信息往往由上課老師或一些教育機構主導發布,“種類確實多,有一些價格也能算‘團購價’,相對自己去報名要便宜,不確定的地方就是教課質量。”
現在,趙女士還沒有給苗苗選定舞蹈老師,但她并不著急,“先看看,我也在網上找評價,有的老師確實評價還行,先比較一下再定。”
拼班折射家長心態更慎重
日前,搜狐教育發布《2015年中國教育行業白皮書》,該調查歷時3個多月,共收集有效樣本逾20萬份。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給孩子們報課外輔導班的數量大多在兩個以上。51.42%的受訪者表示上課是出于興趣培養的目的,以“提高基礎”為目的的占24.41%,10.9%則是為了“尖子培優”而選擇輔導班。對于課程類型,書法、繪畫、舞蹈、聲樂等特長學習占39.07%,主科學習占36.32%。
一名4歲男孩的母親表示,大約在半年前,自己還曾是“虎媽”中的一員。“我覺得身邊那么多家長都送孩子去學鋼琴、學聲樂,如果我們家孩子不學,那就落后了,可能到上學的時候就會落后得更明顯。”于是,她給兒子報了鋼琴課,試聽了一節課,發現兒子根本不感興趣,“后來也讓他試過學聲樂,我喜歡文藝類的興趣特長,但他更喜歡跑跑跳跳那種,最后干脆讓他去學游泳了。”這名母親表示,經過了這幾次興趣班的轉換后,她對拼班信息的關注度有所轉換,“以前是拿我的標準來找上課信息,現在是看孩子的興趣,少上新班多堅持,遇到孩子確實喜歡、想去嘗試的再報名。”(記者習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