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0多名學生,5名教師;2005年,60多名學生,4名教師;,19名學生,6名教師。這一連串的數字是一所鄉村小學的發展史,這些數字中記載著這所學校的過往與現在,也記載著這所學校的榮光與哀嘆,但留下的卻是鄉村教師最富庶的精神:愛和信念的堅持。
鄉村教師靠“愛”堅守
??鄉村教師生存現狀調查
李顯梅在給一四年級的學生們上課 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記者 袁景智攝
李玉娟在給學生們上課
本報記者 賀小巍 見習記者 杜瑤
11月25日,玉川,冬天在這里多了幾分暖意。
玉川鎮,位于西安市藍田縣南部,依傍著輞川河。車行山路,近兩個小時的爬行,最終到達玉川鎮南北溝村,而南北溝小學就深藏在這秦嶺山區中。
沒想著離開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朗朗童聲,引人走進玉川鎮南北溝小學。這個并不很大的校園,承載著19名學生,6名老師所有的希望和責任。
作為一名只有19個學生學校的校長,辛宏昌已經在這所學校工作了10年。“生源越來越少,我剛來的時候還有七八十個學生,學校在這個小山村里很有生氣,現在全校也就19個學生,今年入學的適齡兒童只有兩名,學生都來自南北溝村,大多是父母在外的留守兒童,條件好一些的都轉到鎮上或縣城的小學去了。”
辛宏昌感慨于孩子們的流失,但更感動于老師們堅守。如今,學校有6名老師,除4名年齡較大的老師外,還有兩名年輕老師。孩子們從這里走了一波又一波,而老師們卻一直在這里堅守。“我1955年出生,明年60歲,今年冬天一過,三月份開學就退休,不能教學生了。”黃余水老師就是這樣一名堅守的老師。
1974年,黃余水高中畢業,經歷了工分教師到民辦教師的過渡,1995年轉成公辦教師。工資從上世紀80年代的八十多元錢,到90年代的近乎三百元,再到今天的幾千元。可以說,黃余水正經歷著中國鄉村教育的快速發展時期。在山區教師崗位工作40年的黃余水老師,保持著鄉村的一份純樸,“孩子們的那些眼神,讓我感到自己有一種無法回避的責任。”黃余水,在別人離開的時候,他留下;在別人收獲的時候,他還在播種。
“剛來的時候,看著兩邊的山都想回,哭的嗷嗷的,特別不適應。”資陽市樂至縣的四川籍姑娘李顯梅毫不掩飾自己幾年前初到這里時的心情,“村里向外的公路實在難走,既冷,又遠,坐車還擠,但這是份工作,更是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