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4個小升初推薦名額你了解多少呢,看看下文吧,希望您讀后可以有所收獲!
六年級女生小君(化名)成績排在年級前五,卻因為老師打的素質綜合評價分低,失去小升初推薦生資格,此事發生在廣州黃埔區的一間公辦小學。小君的母親林怡(化名)對此深感不忿。對此,學校解釋說,小君平時在校表現“與其他同學有差距”,并認為推薦優秀學生不能只看成績。對此,林怡則質疑老師評分空間過大。比起“電腦派位”的隨機性,不少學生尤其是“尖子生”,都把推薦生制度當成上優質初中的“捷徑”。小君正是其中之一。林怡告訴記者,小君所在的小學今年共有14個小升初推薦名額,小君的成績排在全年級第五,本想著被推薦是板上釘釘的事。誰知,等到推薦生名單公示的那天,母女倆傻眼了。在推薦生評價匯總表上,小君排在全年級第15名,卡在了推薦生名單之外。根據該小學推薦生方案的量化評價指標:考試成績占50%,素質評價占30%(分值從0到30分),獲獎情況占20%(分值從0到20分)。林怡對比發現,女兒考試成績位列第5名,與第一名的考試成績僅相差0.12分(折合50%為0.06分);獲獎情況則是中規中矩,最要命的是素質評價落后太多,比第一名整整低了10.66分(折合30%約為3.2分)。林怡不解,每次家長會老師都表揚女兒,校訊通中她保留著不少老師的表揚短信。她甚至懷疑,去年初她曾因女兒寒假作業的問題與語文老師有過不愉快,這是否與女兒落選有關?學校: 推薦不能只看成績于是,林怡來到學校尋求答案。學校向她解釋,學生的“素質綜合評價”,是根據孩子的語、數、英、科、體、音共6門科目老師評分得出的,一位老師的好惡不足以影響大局。該校副校長告訴林怡,小君在多名老師的評價中都靠后,“說明她在平時課堂表現等方面與其他同學有較大差距。”副校長還說,不少同學反映小君上課打瞌睡,一度被老師叫出課堂“洗臉”。而在小君的學習手冊中,老師也留有“學習欠主動性”、“學習散漫”等評語。但她強調,“這一項分數低不代表孩子不優秀,只是進入推薦生名單的學生都很優秀,我們必須‘好中再挑好’。”“那就是說孩子學習成績再好也沒用,也比不過6個學科的任課教師評價分?”林怡對此解釋非常不滿。記者采訪了該校副校長,她說,家長一味盯住“成績”并不科學。如果單憑成績來定奪“推薦生”,只需要各家中學組織考試即可排名,之所以采取目前的推薦生方案,正是希望學校來選拔出全面發展的孩子。記者追問“素質”一項評分的制定依據,該副校長表示,未經上級部門批準,不能隨便透露。焦點: “綜合素質”怎量化?林怡認為,她質疑的根本問題在于學校指標量化標準有無偏頗。素質打分浮動空間過大?記者觀察該小學的推薦生綜合評分表發現,入選名單的共有24人,選出綜合評分最高的14人作為推薦生。其中,考試成績平均分最高與最低僅相差3.1分(折合50%為1.55分),但素質綜合評價最高相差14.83分(折合30%約為4.5分),獲獎情況方面,有學生滿分為20分,有學生為0分。從中可見,素質和獲獎兩項浮動空間非常大,甚至可以起決定性作用。特別是素質一項,由于其評分標準不甚明晰,很容易落下主觀評定。是否該約束老師打分空間?據悉,目前各小學是根據每個區制定的“小學升初中推薦生招生方案”自行具體制定推薦生方案。而記者查閱越秀、海珠、黃埔等多個區推薦生方案,發現各區的推薦生都是以“小學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衡量標準,并對其制定了具體的量化標準。以越秀區為例,區教育局規定,評價學生“綜合素質”,包括“學業成績”、“三好學生”和“綜合表現評價”,比例為6:1:3。其中,最難以量化的“綜合表現評價”也有標準可依:根據《廣州市小學學生成長記錄冊》對學生設定的素質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