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的非正常化由誰在操盤?
升初的非正常化
媒體在深圳采訪調查發現,小升初升學壓力不減反增,堪比高考。有學生每天背單詞到深夜12點半,每周上兩次輔導班,不定期參加學校組織的小班留堂輔導。雖然政策規定“小升初”應“免試就近入學”,但像這樣承受著“小升初”升學壓力的小學生卻并非少數。深圳市的小升初苦狀,印證了所謂的“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等教育改革口號不過是一紙空談,而這種苦狀,遠不止深圳一地。
眾所周知,“小升初”已經是一個激烈的戰場,一個巨大的產業,是眾多家長和學生的噩夢。其實“小升初”擇校熱之所以肆行,原因再明顯不過:穩固、明確的利益格局、權力尋租和利益交換。這種重點學校制度導致資源配置不公,開放金錢和權力擇校的通道導致入學規則不公。而產生不公的根源,往往都是存在利益之爭。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與重點學校結成利益聯盟,眉來眼去,造就居高不下的擇校收費市場并分享收費,而另一邊廂,重點學校則與培訓機構結盟,制造課外培訓的巨大商機并分享利潤。如此一來,牽連的利益方非常龐大,導致了“小升初”改革被虛置。
總體上來講,則是教育的評價標準換湯不換藥。即便是面試,那也是考試,而更致命的是,考什么是隨面試者的心情而定,誰能夠保證面試是公正的呢?這讓家長和學生難以適應。而且,隨著精英主義和名校情結的盛行,家長們對優質教育和名校的需求越來越大。每個地區,所謂的“名校”也就區區幾所,如何能夠滿足扎堆的家長需求?地方教育部門在加劇教育資源不公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治標的方法是改變教育評價體系,但治本之法則是開辦更多的滿足各種需求的學校。只有市場的競爭足夠開放和公平,才能夠把扎堆發散開來,讓學生各自選擇合適的學校。遺憾的是,我們至今沒有看到任何教育部門在治標和治本上做出顯著的努力。
雖然大多數家長對名校的不理智追捧,也是推動“小升初”亂象得以蔓延的原因。但關鍵是,地方教育部門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市場監管的職責和保障最大教育公平的義務,坐視大規模收取擇校費、贊助費,只接受比例并不大的就近入學的“地段生”,大肆興建“豪華學校”等,無疑是“小升初”亂象的推手之一。
因此,廣為詬病的“小升初”問題能否得到順利解決,應該成為對地方教育部門問責的重點。不改變評價標準、不開辦更多樣化的學校、不退出利益格局,地方教育的振興便無從談起,改革也就沒有誠意可言。
小升初新聞:小升初擇校熱能否遏制?
小升初定向指標:向小班化公辦初中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