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遼寧省已實現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十一連漲”。很多市民關心全省養老金能否實現“十二連漲”?漲幅是多少?小編整理了詳細內容,歡迎閱讀。
剛剛過去的,我省面對的是新世紀經濟形勢最為嚴峻復雜的一年。這一年,全省上下主動作為,迎難而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升,就業、物價、收入、農業和金融等領域均實現平穩發展,這不僅反映在數字上,而且城鄉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感同身受。
養老金改革、生育津貼政策、全民參保登記計劃,這些大都關系民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一些指標像就業和金融,很大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態勢,這帶給全省人民的是實惠,更是信心。
近日,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在遼寧人民會堂隆重開幕。出席會議的577名代表,滿懷激情,在這里共同展望“十三五”的宏偉藍圖。記者從會議上獲悉,將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同時將適時調整生育津貼政策。
,遼寧調整后的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201元,全省月平均水平為2230元,截至去年,遼寧省已實現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十一連漲”。很多市民關心全省養老金能否實現“十二連漲”?漲幅是多少?記者了解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也就是說,今年遼寧省退休人員養老金無疑將實現“十二連漲”。
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此前幾年的調整中,全省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幅度均按照國家部署要求,平均達10%,本次如何調整,還需要等待國家下發文件,統一上調比例。
此外,筆者還了解到,今年遼寧將全面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和基金征繳,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按時足額支付。今年還將落實失業保險費減收政策,繼續推進廠辦大集體困難企業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異地居住人員就醫直接結算等工作。
據了解,目前全省現行條例規定:職工晚婚的,婚假增加7日;晚育的,產假增加60日,男方護理假為15日,符合法定生育條件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夫妻享受本條款規定的生育第一個子女時的相同待遇。而在此前公布的《條例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取消了有關晚婚、晚育的條款及相關獎勵待遇,同時調整完善獎勵保障措施,將增加產假60日的獎勵對象由原來的晚育職工擴大為符合法律和本條例規定生育子女的所有夫妻。如果《條例修正案》通過后,所有生育子女的女職工產假都將擴至158天。
若產假有變動,參加生育保險人員的生育津貼怎么調?調整幅度是多少?據了解,以沈陽市為例,參保人員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享受生育津貼,其中單獨二孩與一孩單胎順產的產假和生育津貼為158天,生育津貼計發基數為上年度的沈陽市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社平工資)。相關負責人表示,若遼寧全面二孩產假都增至158天的話,生育津貼也可能會作出調整,但是否調,何時調,怎么調還將根據最終確定的產假天數和遼寧省的實際情況確定。
只有就業穩,才有收入穩。
過去的一年,我省始終狠抓促進就業工作不放松,就業容量有所擴大,全年新增就業超過40萬人。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年來,我省采取多項措施,鼓勵創業,促進就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高漲。
去年6月,我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穩增長促進就業,以鼓勵創業就業帶動經濟增長,在安排公共投資與重大項目建設時,同等條件下對創造就業崗位多、崗位質量好的項目優先安排,從政策安排設計的源頭就把就業抓起來。
為了穩定就業,我省調整了失業保險費率政策,將失業保險費率由3%調整到2%,個人按0.5%、用人單位(不含企業)按1.5%的費率繳納失業保險費,企業按1%的費率繳納失業保險費,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穩定就業崗位。
和做好任何一項事業一樣,解決就業難點至關重要。對用人單位招用因身體狀況、技能水平、家庭因素連續失業1年以上,以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難以實現就業的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我省出臺政策,按照簽訂的勞動合同期限,給予不超過3年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補貼,并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30%至50%給予崗位補貼,切實加強對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
以創業帶動就業,我省也出了很多實招。去年9月,我省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中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鄉(鎮、街)做好適應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失業人員、婦女和殘疾人等群體的專業性創業基地建設工作。
從去年開始到今年年底前,我省提出每個縣(市、區)至少要建設1個創業孵化基地(園區),有條件的高校要建設服務于本校學生的創業孵化基地(園區)。對達到規定標準的各級創業孵化基地(園區)和返鄉創業園,我省將適當提高省財政補貼標準。
政府抓創業、促就業,百姓的收入就有了可靠的“源頭”。
民以食為天。一句俗語道出了糧食的重要;又有人說,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液”,這兩項基礎性的發展要素,遼寧在都實現了平穩發展,并為后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去年,農業再次獲得豐收,全省糧食產量達到400億斤,全國增幅第一。
這樣的成績,是從春耕開始抓的。去年4月17日,省財政廳就向各市撥付了40.4億元支農資金,確保了春耕生產順利開展。此外,省財政還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擇優扶持建設20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示范區、20個特色示范園。有力的財政支撐確保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中有增。
在科技支撐下,種子優化成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節水滴灌工程對旱年保豐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去年的金融穩定,主要反映在兩大指標上,全年新增本外幣貸款3244億元,非信貸融資6537億元。
一年來,全省金融業持續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優化金融發展環境,以擴大有效需求,努力增加資金供給,擴大融資規模,為穩增長作出積極貢獻。
去年9月,我省出臺了《關于發展產業金融的若干意見》,啟動產業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各類金融機構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四個重點領域,持續解決金融供給的結構問題,努力提供不斷擴大的特色化、專業化的精準服務。
此外,我省進一步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繼續推動企業通過IPO上市或在新三板、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融資。這些都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給養”。
決勝全面小康,我們又站上了一個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