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平均工資反映的是國有、集體、各種合資、合作、獨資公司以及私營單位職工工資的平均水平,不包括個體工商戶,采用的是全面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一般由統計部門根據每個單位上報的數據匯總計算得來,即用各單位全年的工資總額合計除以同口徑的在崗職工年平均人數,計算出社會年平均工資。那么現行上海平均工資多少?上海平均工資多少?
上海人均工資性年收入超過6萬、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的集中在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昨日,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了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報告之“從業人員‘勞動就業’狀況”并透露了上述信息。
調查顯示,被訪問對象平均工資性收入為5144元/月,比上海市發布的2013年上海職工平均工資5036元略高。從中可以計算,從業人員的人均工資性收入超過6萬元/年。
年資、教育、單位性質和職業身份均與上海從業人員的工資性收入相關。調查表明,年齡與工作性收入的關系呈現出“倒V”趨勢,其中30-39歲常住上海市民的工資性收入最高(平均6025.83元/月),50-59歲市民最低(平均4291.95元/月)。
教育程度越高,常住市民的工資性收入水平越高,其中本科及以上市民收入(6930.97元/月)是初中及以下市民(3408.74)的兩倍多;管理人員的工資性收入(6570.99元/月)高出非管理人員(4531.68元/月)2000元/月;體制外常住市民的工資性收入(5420.65元/月)明顯高于體制內市民(4736.18元/月)。
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平均工資性收入最高,約8884元/月,其次是小業主/自雇者(7633元/月)、企業管理人員(7114元/月)、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事業單位負責人(6355元/月)、一般專業技術人員(5624元/月)、技術工人(4847元/月)、辦事人員(4228元/月)、一般工人(3571元/月)。
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上海從業人員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進一步分析發現,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的集中在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21.9%的從業人員平均每天加班超過1小時,有5.3%的從業人員平均每天加班超過3小時。
同時,調查發現,從業人員收入與其每天加班時間存在一定的關系。每天加班4小時內的從業人員,其工資性收入會隨每天加班時間的增長而有所提高。
調查顯示,有59.3%從業人員表示所在組織“1年能提供體檢一次”,有22.8%的表示所在組織“從不提供體檢”,主要是上海的民營企業,從不安排比例高達38.9%。盡管在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也存在著不提供體檢的比例(分別為3.2%、6.7%和11.7%),但主要是那些未簽合同(78.4%)或簽臨時合同(74.3%)的勞動者未能享受到體檢。社科院專家表示,這反映改善所有在職員工的勞動福利的努力仍需進一步加強。
調查顯示,上海工資性收入最高的出現在小業主/自雇者中,為10萬元/月,最低收入也是出現在小業主/自雇者中為1300元/月,收入差距約80倍。同時,平均工資性收入最高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在不同組織內月平均收入也有差異。在三資企業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平均工資性收入為11053元/月,機關事業單位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平均工資性收入為5907元/月,兩者相差一倍。
相關報告還顯示,結婚有孩的上海青年對未來五年的社會信心低于結婚無孩青年和未婚青年。報告顯示,40歲以下的青年,未婚、已婚無子女、已婚有子女的個人信心指數分別為129.96、131.60和129.28。
對此,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楊雄表示,上海青年對孩子培養的期待高,養孩成本居高不下,從而大大加重了有孩家庭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社會信心低也在情理之中,具體的原因和關聯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