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后,鑒于川敵布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后,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回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后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由于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陜根據地,為向川甘邊發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主要*張國燾等擅自決定放棄川陜根據地(亦稱川陜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共八萬余人開始長征,中旬占領了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余人,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后,拒絕執行*的北上方針,并要挾*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后組成陜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于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11月21日至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扎根在陜北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