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嶙尖。仙游還駐鶴,僧號亦棲蟾。
蘿月懸天鏡,松風襲暮蟾。有詩休疥壁,徒為葛藤添。”
這是明代四川狀元、著名詩人楊升庵贊美玉蟾山的詩。
玉蟾山位于四川省瀘州市城南35公里處,峰巒起伏,樹木蔥蘢,
溪流環繞,怪石嶙峋,尤以山幽、石奇、水秀聞名于川南。
玉蟾山因山形山石多似蟾蜍而得名。一日,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慕名到玉蟾山游覽,被山光水色所陶醉,特別是眾多的蟾蜍向他朝拜,更使他怡然自得,流連忘返。山上圓通寺老主持久仰黃庭堅大名,便將他迎入寺內,獻上玉蟾香茶和玉蟾美酒,一面品茗飲酒,一面話說山間玉蟾石。老主持見黃庭堅談笑風生,興致很高,便叫僧徒擺上文房四寶,請黃庭堅題贈墨寶。黃庭堅欣然應允,即興揮毫題寫“玉蟾”兩個古樸蒼勁的大字。由于黃庭堅醉筆所書,竟將“玉”字的一點寫在了上面,留下“醉書玉蟾”的佳話。后來,寺僧便將“玉蟾”二字鐫刻于峭壁之上,并把圓通寺更名為“玉蟾寺”。明代摩巖像堪稱玉蟾山一絕。主峰金鰲峰峭壁之上,鐫刻有千手觀音、六臂觀音、蓮臺觀音等400多尊明代摩巖造像,大者丈余,小不盈尺。造像古樸典雅,線條流暢,雕刻細膩,比例勻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中《悟道圖》構圖別致,耐人尋味:婆娑的菩提樹下,坐著一位信徒,臉貼在膝上深思冥想,給人以悟入禪機之感。
玉蟾山以其旖旎風光和眾多的名勝古跡使人陶醉,更以金鰲峰石壁上的大型人物石刻浮雕<流民圖>吸引中外游人。玉蟾山金鰲峰石壁的大型人物石刻浮雕<流民圖>是新鐫的名勝。這組石刻浮雕是據蔣兆和先生的代表作<流民圖>制作的。石刻浮雕于1987年7月破土動工,1989年4月竣工。浮雕全長45米,高3米,氣勢磅礴。畫面以100多個人物,全面展示了在日本侵略者鐵蹄蹂躪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尸骨橫陳的悲慘景象。蔣兆和先生的《流民圖》創作于1943年抗日戰爭期間的敵占區北平。原作畫面長27米,高2米。當時,蔣兆和先生流寓北平,目睹日本侵略軍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悲慘景象,殘酷的現實強烈地震撼著他的心靈,于是他憤怒地拿起畫筆飽蘸血和淚創作<流民圖>。
自右向左看去,瀕危的老人的沉吟,背井離鄉的農民的哀嘆,手把著大鋤的青年農民的憤慨,躲避敵機轟炸的母子筑成的金字塔狀的壁壘,斷垣下橫臥的尸骨,沿街乞討的孩子的呼喚,失業、傷殘的工人們艱難的步履,被逼瘋了的婦女,欲上吊自殺的老人,無力養活家小的教授的悲哀,最后是兩位知識分子正引頸翹望著祖國光復的曙光……這一畫卷不僅以它的歷史性的大主題,也以其將中國畫筆墨和西畫寫實技巧融為一體的精湛的藝術表現,以其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刻畫,而成為中國現代人物畫史上偉大畫卷。
游玉蟾山,覽大型石刻浮雕<流民圖>,我不僅領略到了秀麗的自然風光,受到了藝術的啟迪,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觸景生情,賦詩一首:“歷史巨畫鐫峭壁,悲慘景象觸目驚。玉蟾永載流民圖,抗倭愛國銘記心。
本文小作者用較為生動的筆法描述了玉蟾山美景,敘述詳細具體,細節描寫生動逼真,遣詞造句貼切得體,情景交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恰似一幅生動傳情的寫生畫。文章開篇詩句的引用為本文增色不少。文章結尾處點明了主題,又升華了主旨,表達出作者游覽美景的喜悅之情及受到的藝術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