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人物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歷史是真實的,但有時味同嚼蠟。文學是藝術化的,是夸張的,使人物更加立體、豐富、形象。民間是主體介入的,很大程度上帶有主觀成分,和欣賞主體的閱歷成正比的。
看完《三國志》,再看《三國演義》,很多人物的形象被豐富了,性格強化。
關羽,是情義的化身,我感覺在《三國演義》中,感情最強烈的是關羽的描寫。降曹以后,不忘兄長,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于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關公自到許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關公盡送入內門,令伏侍二嫂。卻又三日一次于內門外躬身施禮,動問二嫂安否。二夫人回問皇叔之事畢,曰“叔叔自便”,關公方敢退回。操聞之,又嘆服關公不已。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一領相贈。關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操笑曰:“云長何如此之儉乎?”公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于上。”操嘆曰:“真義士也!”曹操的恩賜也在很大的程度深深感動了關羽,于是就有了解白馬之圍,斬顏良,誅文丑。但為了見到劉備,他又不惜過五關斬六將,他是一個及盡人情的人,盡管他報答過曹操,但最后在華容道,他寧可自己領死也要放曹操,可見”情義”在他這條硬漢身上的位置。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與漢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屬國。「蘇武留胡節不辱,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決不背叛祖國的氣節,流芳百世,傳唱千古。
據《史記》載,韓信年少時,家中困難,常到城下釣魚,經常吃不飽,有一位靠為別人漂洗為生的老婦人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韓信深受感動,要重重報答她,可是漂母嚴肅地說:“我是愛惜你,才送飯給你吃,難道是希望得到你的報答嗎?”韓信深受震動,從此更加發奮學習,在以后的楚漢戰爭中,終于大展雄才,建立了不朽功績。韓信作了大將軍后,贈漂母一千金,在漂母死后,在淮安建了漂母墓。
語言平淡,詳略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