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業大學是我國著名的高等農業學府,山西省唯一的農業高校,建國前山西省兩所本科高校之一,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權,第七批獲得博士學位授權的高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高校,省政府與農業部共建高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高校,山西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百年學府,歷史厚重。學校始建于1907年孔祥熙創辦的私立銘賢學堂,后發展為私立銘賢農工專科學校、私立銘賢學院,與山西大學堂一起,開創了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1951年改私立為公辦,成立山西農學院;1979年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成為改革開放初全國99所重點大學之一。在110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立足山西,面向全國,服務“三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山西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鑄就了“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的辦學精神,積淀了“甘于奉獻、敬業樂教”的教風,“勤奮學習、注重實踐”的學風。建校以來,培養了10萬余名各類人才,分布在大江南北,各行各業。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和黨政干部,如太谷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張維琛,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副館長趙振鑫,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郝德青,中央黨校副校長侯維煜,外交部紀委副書記朱霖,八路軍129師新編第10旅30團政委馬定夫,吉林省委書記王大任,河南省委書記張樹德,北京農業大學校長安民,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譚紹文,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交通部部長李清,國家海洋局局長羅鈺如,山西省政協主席鄭社奎,山西省政協主席金銀煥,山西省紀委書記馮芝茂,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湯?德,山西省政協副主席聶向庭,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張銘等;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如2012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鄭哲敏,中科院院士王志均,中科院院士席承藩,中科院院士郭承基,工程院院士朱尊權,中國科學院院士莊文穎,中科院院士高福,全國著名大豆育種專家王綬,養豬專家張龍志,養羊專家呂效吾,養牛專家冀一倫,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王韌等。
農科為基,特色鮮明。現有農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林學院、園藝學院、資源環境學院、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文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體育教學部、軟件學院、城鄉建設學院、中德學院、信息學院等教學單位。學科專業涵蓋了農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8個門類。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0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5個,省級重點扶持學科4個,省級優勢學科1個,省級特色學科4個,省優勢學科攀升計劃學科1個,省服務產業創新學科群1個;本科專業62個;成人函授本科專業11個,成人函授專科專業6個;主考的自學考試本科專業4個,專科專業5個。
匯聚人才,立德樹人。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萬余人,教職員工1700余人。教師中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7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60余人,“青年三晉學者”4人,省“*”入選者26人,中央聯系的高級專家1人,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28人,省教育廳聯系的高級專家43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9人,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14人,省“131”人才項目第一層次柔性引進院士10人,第二層次知名學者和學術帶頭人65人。學校大力實施本科教學質量工程,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農科教人才合作培養基地1個;省級教學名師29人,省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建設點16個,省級精品課程16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4門,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先后獲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00余項。有博士生導師63人,碩士生導師300余人,省級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團隊3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8人,省級研究生培養基地1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6個。大學生在英語競賽、 “挑戰杯”競賽、數學建模競賽中屢獲獎勵,獲山西省首個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本科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保持在30%左右。實施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8個專業本、碩統籌培養改革,設立了卓越農林管理人才實驗班,實施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工程,成立了山西省首個創業學院。建立了200余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涌現出了以山西省首位“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馬紅軍為代表的一大批勇立時代潮頭的創業就業典型。學校與美國歐柏林大學有長達百余年的合作歷史。與德國安哈爾特應用科技大學合作培養本科生,累計派出1100余名學生。與臺灣朝陽科技大學、波蘭熱舒夫信息科技與管理大學等學校開展交換生項目。與美國、德國、澳大利亞、英國、愛爾蘭、新西蘭等10余個國家的高校開展合作交流。改革開放以來,先后有500余位外國專家、教師來校講學、授課;學校先后派出300多人次出國學習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