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語文試題進行了調整,加大主觀題在試卷中的比重,其中詩詞鑒賞的改革尤為引人注目。試題選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要求考生分析為什么“折柳”是全詩的關鍵。要回答這個問題,考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識,充分認識“柳”這一特殊意象的內涵。該詩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詞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習俗在唐時最盛,如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后,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系。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周邦彥《蘭陵王柳》:“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柳條過千尺。”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系,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柳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規定與制約,具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像“柳”這樣的意象,中國古典詩歌中還有許多。
這些事物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賦予了某種特定內涵的事物。如:
歲寒三友中的“松”,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它“剛正有節”的節操;“梅”則賦予它“傲霜斗雪”的風骨;“水仙”則是“冰清玉潔”的象征;“杜鵑”則代表一種悲劇氛圍。鑒賞古代詩歌需要了解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內涵。下面舉例說明:
1、 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無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瑩的照辛漸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王躍思故國,表摩納哥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4、蟬 以蟬比品行高潔。古人一位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倡議蟬的高潔表現自己的品行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人品,自屬于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
5、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離情別緒相連,表凄涼之意。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股腦傾倒出來,對芭蕉為怨悱。葛勝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
6、草木 以草木繁盛凡塵凄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芰麥青青。“(姜夔《揚州慢》)原來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青青芰麥一片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