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一、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二、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篇二】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譯文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他們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篇三】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雖有嘉肴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謂乎!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內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河中石獸
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èi),豈能為暴漲攜(xié)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
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zhì)坎穴中。如是再嚙(niè),石又再轉(zhuan)。轉(zhuan)轉(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diān);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于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到底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就是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獸,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
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里。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石獸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是瘋狂的;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
人們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對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