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學一做”學習資料: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版)(十五)
十五: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關于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這段講話,樸實親切、飽含深情,溫暖了億萬人的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執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大力推進,改革發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1.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睓z驗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發展不能回應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要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保障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經濟發展是前提,離開經濟發展談改善民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民生是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指南針”,持續不斷改善民生,能有效解決群眾后顧之憂,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又能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拉動內需,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既要通過發展經濟,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又要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實現兩者良性循環。
改善民生要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視平衡社會利益;發展愈是向前,愈要體現到人民生活改善上。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承諾了的就一定要兌現,要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同時還要意識到,群眾對生活的期待是不斷提升的,需求是多樣化、多層次的,而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最大的實際提出過高目標,只能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決不能開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否則,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國家的教訓表明,民粹主義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由于過度福利化,用過度承諾討好民眾,結果導致效率低下、增長停滯、通貨膨脹,收入分配最終反而惡化。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將收入提高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將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
2.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
堅持社會政策要托底!疤斓刂螅柙獮橄取!币凑杖巳藚⑴c、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著力保障基本民生。堅守底線,就是要織牢民生安全網的“網底”,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突出重點,就是要有所側重,對重點群體和重點地區進行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統全面的制度保障,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續;引導預期,就是要促進形成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預期,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事關國家未來。指出:“中國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將來人才就會像井噴一樣涌現出來。這是最有競爭力的!币鋵嵙⒌聵淙烁救蝿,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接班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力發展鄉村教育,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搞好,防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建設*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落實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選拔水平和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廣大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精準發力抓好就業工作。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實現比較充分和高質量就業。統籌人力資源市場,打破城鄉、地區、行業分割和身份、性別歧視,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扶持,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帶動青年就業創業。加強就業援助,幫助就業困難者就業。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培養宏大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構建和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斷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發揮著社會穩定器作用。要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強化政策銜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對住房困難群眾,政府必須“補好位”,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重要位置,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進一步深化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探索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式解決辦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基本醫療衛生資源均衡配置等問題,實現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
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進一步釋放生育潛力。合理調節各類城市人口規模,提高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吸引能力。及時、科學、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增加勞動力供給,保證人口安全。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過程中,要格外關注困難群眾,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一些錦上添花、花上壘花的虛功。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勤勞致富理念,倡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通過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讓每個人通過努力都有成功的機會。
3.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指出,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使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根本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方式,扶貧開發工作呈現新局面。經過長期持續努力,我們成功走出了一條*扶貧開發道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這個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也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制度的優越性。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截至年底,全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不少群眾貧困程度還很深,幫助這些群眾擺脫貧困絕非易事。新時期脫貧攻堅的目標,集中到一點,就是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指出:“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北仨氁愿蟮臎Q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指出:“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币鉀Q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找對“窮根”,明確靶向,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健全東西部協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要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 “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要解決好“如何退”的問題,加快建立反映客觀實際的貧困縣、貧困戶退出機制,努力做到精準脫貧。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特別是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要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要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4.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社會和諧是的本質屬性,是我們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沒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一切改革發展都無從談起,再好的規劃和方案都難以實現,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始終牢記和諧穩定是根本大局的道理,著力提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和水平,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創新WW理念。要正確理解和處理好WW和維權的關系。維權是WW的基礎,WW的實質是維權。對涉及維權的WW問題,首先要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單純WW,不解決利益問題,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難以穩定下來。要完善對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使群眾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要正確理解和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波濤洶涌。要重視疏導化解、柔性WW,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重在妥善處理社會矛盾。要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積極推動解決人民群眾的基本民生問題,不斷打牢和鞏固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要準確認識和對待改革發展過程中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要科學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對人民內部矛盾,要善于運用法治、民主、協商的辦法進行處理。對敵我矛盾,既要旗幟鮮明、敢于斗爭,又要講究謀略、巧于斗爭。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要著力推進平安中國建設。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苯ㄔO平安中國,要緊緊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制約平安建設深入開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把專項打擊與整體防控更好地結合起來,始終保持對嚴重犯罪活動的嚴打高壓態勢,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人民群眾安全感穩步提升。要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改起,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要主動適應新形勢,堅持多方參與、合作共享、風險共擔,實現維護治安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努力建設領域更廣、人民群眾更滿意、實效性更強的平安中國。
5.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改革處于攻堅期深水區,社會管理面臨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實現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币宰顝V大人民利益為根本坐標,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體制機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在發揮好政府治理作用的基礎上,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激發社會活力。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
不斷改進社會治理方式。要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要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加強城市常態化管理,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狠抓城市管理頑癥治理。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加強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重視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學習推廣“楓橋經驗”,爭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6.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是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強調:“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當前,我國面臨復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各方面風險可能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更加繁重艱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創新國家安全理念,統攬國家安全全局,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國家安全道路。
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持之以恒抓緊抓好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體現,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放在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中來思考,放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來把握。堅持問題導向,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公共安全面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織密織好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治理“餐桌污染”,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堅持產管并重,嚴把從農田到餐桌、從實驗室到醫院的每一道防線。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全面提高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全面抓好安全生產責任制和管理、防范、監督、檢查、獎懲措施的落實,努力推動安全生產形勢實現根本好轉。堅持一手抓專項打擊整治,一手抓源頭性、基礎性工作,創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優化公共安全治理社會環境。拓展人民群眾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徑,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和公眾情緒,動員全社會力量來維護公共安全。
堅決打擊恐怖主義。反恐怖斗爭事關國家安全,要堅持凡“恐”必打、露頭就打,出重手、下重拳,給暴力恐怖勢力以毀滅性打擊,堅決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囂張氣焰打下去,堅決擠壓暴力恐怖活動空間,以震懾敵人、鼓舞人民。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體系,加強反恐力量建設,加強反恐國際合作,筑起銅墻鐵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堅決遏制和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宗教問題進行的分裂、滲透、破壞活動。
“兩學一做”學習資料: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版)(十六)
十六:用凝心聚力
??關于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要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建設,培育和踐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
1.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一個國家要實現奮斗目標,既要不斷地豐富物質財富,也要不斷地豐富精神財富。一個民族要實現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形象地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的戰略任務,確立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30多年來,我國億萬人民不僅創造了物質文明發展的世界奇跡,也創造了精神文明發展的豐碩成果。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但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反過來也會促進物質文明,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要深刻認識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深刻認識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實力,也要有軟實力,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繼續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
要抓好理想信念建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要在全黨全社會持續深入開展宣傳教育,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要堅持重在建設。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緊密結合培育和踐行,大力倡導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營造全社會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加強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建設,特別是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領導干部、公眾人物、先進模范都要為全社會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導和推動全體人民樹立文明觀念、爭當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要善于創新。指出:“只有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發揮更大威力!碑斍,社會上思想活躍、觀念碰撞,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介日新月異,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抓精神文明建設要辦實事、講實效,緊緊圍繞促進人民福祉來進行,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培育和踐行
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要把全社會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并能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
在當代中國,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應該堅守的,就是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深入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指出,要“用凝魂聚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必須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行為實踐、制度保障等,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把教育引導作為基礎性工作,區分層次、突出重點。一是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廣大黨員干部要帶頭學習和弘揚,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眾、帶動群眾。二是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少年兒童要從小學習做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爭當學習和實踐的小模范。廣大青年要勤學、修德、明辨、篤實,身體力行。廣大教師要把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之中,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的種子在祖國下一代心中生根發芽、真正培育起來。三是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
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提倡和弘揚,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要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思想道德資源,使其成為涵養的重要源泉。
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必須堅持愛國主義和相統一,始終圍繞實現民族富強、人民幸福而發展,最終匯流于;必須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分裂國家的圖謀、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善于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增強中華文明生機活力。
突出道德價值的作用。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要持續深化思想道德建設,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鮮活的價值觀,是道德實踐的榜樣。要深入開展道德模范宣傳學習活動,創新形式,注重實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樣力量轉化為億萬群眾的生動實踐,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強調,要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培育和踐行,要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使之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規范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把的要求融入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
3.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痹诩芯M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要把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要正確認識、處理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從本質上說,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也就是堅持黨性,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因此必須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中央關于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這是大原則,決不能動搖。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承擔起這個職責和使命,必須把正確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必須抓在黨的手里,必須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認清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的本質,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影響,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要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制度,有利于推動改革發展,有利于增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要牢牢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基本方針,注重提高質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堅持改進創新,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能力和水平,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牢記社會責任,提高業務能力,轉作風改文風,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堅持全黨動手。各級黨委要切實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加強對意識形態領域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加強對重大戰略性任務的統籌指導,推動重大部署、重要任務的落實。在大是大非問題、政治原則問題上沒有“開明紳士”,一定要有鮮明的態度、堅定的立場,敢于站在風口浪尖上進行斗爭。黨委主要負責同志作為第一責任人,要站在第一線,帶頭抓意識形態工作,帶頭閱看本地區本部門主要媒體的內容,帶頭把住本地區本部門媒體的導向,帶頭批評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要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一起來做,把宣傳思想工作同各個領域的行政管理、行業管理、社會管理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強大合力。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宣傳思想部門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指出:“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當前,思想輿論領域大致有紅色、黑色、灰色“三個地帶”。紅色地帶是我們的主陣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帶主要是負面的東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劍,大大壓縮其地盤;灰色地帶要大張旗鼓爭取,使其轉化為紅色地帶。要增強陣地意識,加強陣地管理,選好配強宣傳思想部門領導班子,確保宣傳思想工作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黨和人民的人手里。各級宣傳思想部門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加強實踐,真正成為在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或其他專長上有“幾把刷子”、讓人信服的行家里手。高度重視做好知識分子工作,加強團結和引導,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最大限度把他們凝聚在黨的周圍。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要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積極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把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充實隊伍力量,改善工作條件,扎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
4.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這個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長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各自領域辛勤耕耘、服務人民,取得了顯著成績,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文藝園地百花競放、碩果累累,呈現出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凡此種種都警示我們,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
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指出:“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好文藝與人民的辯證關系。一是人民需要文藝。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藝創作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二是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三是文藝要熱愛人民。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命運。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對人民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開展文藝創作,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形成“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之勢。
中國精神是文藝的靈魂。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的旗幟,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把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黨的領導是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證。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要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選好配強文藝單位領導班子,誠心誠意同文藝工作者交朋友,尊重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個性和創造性勞動,政治上充分信任,創作上熱情支持,營造有利于文藝創作的良好環境。要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
5.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他反復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5000多年連綿不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眱炐銈鹘y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對待傳統文化,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更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
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繼承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文化傳統,通過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還存在需要協調適應的地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閉上眼睛不看世界。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對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并蓄,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6.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輿論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改變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指出: “要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加強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ヂ摼W可管可控!闭芰渴强傄螅艿米∈怯驳览。要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凈化網絡環境,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理直氣壯唱響網上主旋律。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我國網民有近7億人,很多人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要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改進創新網上宣傳,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要大力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傳播載體,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不斷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嚴密防范和抑制網上攻擊滲透行為,分析網上斗爭的特點和規律,運用正確戰略戰術,組織力量對錯誤思想觀點進行批駁,牢牢掌握網絡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網上負面言論少一些,對我國社會發展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推進網絡依法有序規范運行。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要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完善網絡空間治理,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依法懲治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營造安全文明的網絡環境。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
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面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變化。要整合相關機構職能,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絡違法犯罪防范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要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形成從技術到內容、從日常安全到打擊犯罪的互聯網管理合力。
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是人類共同的活動空間,網絡空間前途命運應由世界各國共同掌握。中國是網絡安全的堅定維護者,主張尊重網絡主權,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網絡發展道路、網絡管理模式、互聯網公共政策和平等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權利。國際社會應該加強對話合作,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
7.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形于中”而“發于外”,切實把我們自身的文化建設搞好,朝著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體制,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大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報刊網絡理論宣傳陣地“四大平臺”,建設*新型智庫,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要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國成功走出了,實踐證明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要把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從哲理、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深入闡釋中國夢,不要空喊口號,不能庸俗化。要注重從歷史層面、國家層面、個人層面、全球層面等方面說清楚、講明白,使中國夢成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生動載體。
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把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8.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爸袊鵀槭裁茨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國外很多人對中國發生的奇跡有著濃厚興趣,想破解中國成功的秘訣,對我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理性認識逐步加深。同時,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誤解也不少,“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不絕于耳,一些西方媒體仍然在“唱衰”中國。在這樣復雜的形勢下,要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樹立強烈的文化自信。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業已形成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不能走偏,我國5000多年沒有斷流的文化更不能丟掉。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從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國家發展的偉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增強講好中國故事的底色和底氣。這對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繼續沿著中國道路前進的信心和勇氣,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的認識至關重要。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解決“挨罵”問題。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F在國際輿論格局總體是西強我弱,別人就是信口雌黃,我們也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話語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不少方面還沒有話語權,甚至處于“無語”或“失語”狀態,我國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還沒有轉化為話語優勢。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努力爭取國際話語權,增強文化傳播親和力。要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積極傳播中華文化,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積極主動、久久為功。要想國際社會了解和接受我們,就要主動把我們的想法說清楚,讓正確的聲音先入為主,蓋過種種負面輿論和奇談怪論。要講好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要結合當代中國實際與時俱進,多講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講好中國故事是全黨的事,各個部門、各條戰線都要講。要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內宣外宣一體發展,奏響交響樂、唱響大合唱,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讓中國聲音愈來愈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