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河北城樓作 翻譯_登河北城樓作答案
思而思學網
登河北城樓作 翻譯,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在詩中,作者表達了自己的喜樂山水的情懷,隱喻了當時國力的昌盛。
導讀:
這首詩是一首登樓詩,一般登樓詩主要以懷古或抒懷為主,而這首詩以抒懷為主。其原文如下:
登河北城樓作
王維
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
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
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
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
中心思想:
全詩八句四十字,表現了詩人以山水為樂的情懷,體現了高度成熟的盛唐風格。
登河北城樓作 翻譯:
無
登河北城樓作 賞析:
詩人在題目中首先給讀者指出了觀景的視點——河北城樓,既然是在城樓之上,因此便具有了總覽全局的視角,而這種視角正與中國繪畫的全知視角相符合,在這種視角之下,王維的詩歌能夠和繪畫實現相通。而且古代登臨之作都是通過對情景或歷史的描繪而表現了作者個人感慨或情懷,故而這首詩在題目中也隱含了這樣的趨勢。
首聯首先描述登上城樓,在云霧迷蒙中依稀見到,住戶稀稀落落分布在傅巖之上,亭驛若隱若現。把整個布景置于云霧之間,不但有遼闊與滄桑之感,而且使整個畫面呈現出如夢如幻的迷離之感。蓋繪畫中的章法,“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故十分之三天地位置得宜,十分之七在煙云鎖斷”。詩人是深知這種繪畫手法的,因此這樣設景,既拉大了人與景的距離,使之不至于太過清晰切近而失去朦朧美感,又給之后要展現的實在的物體布置了一個較為虛空的背景。而云霧籠罩的背景也正符合后來文人畫的審美風尚。
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間兩聯:“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高高的城樓與西下的落日相望,遙遠的水面上映著蒼山的倒影。岸邊的一點兒溫暖的昏黃火光,那是孤舟停泊的地方;打魚的小船與晚歸的鳥兒一同歸來。前面兩句,從大處著筆,顯示出高、遠、壯、闊之感,后面兩句則從細節上加以點綴。正如繪畫中“先從大處定局,開合分明,中間細碎處,點綴而已”的章法。頷聯結構的布置也具有繪畫般的技藝:高處的城樓,略低的夕陽,遙遠的水邊及更遠一些的蒼山倒影,錯落參差,具有畫面的美感。頸聯兩句,作者將視角從遼闊的大背景中拉回,關注于眼前的小景與細景:岸邊溫暖的漁火,小船,漁家,夕鳥,在前面大景觀的鋪墊之下,細節的描繪讓讀者感到的是融融的暖意。一“宿”一“還”,動與靜的對照也讓詩歌的寫景不顯得呆板與死寂,反而更讓人覺得逍遙與閑靜。正如后面作者所點出的:“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其意為:在這寧靜沉寂的傍晚,看到這樣的情景,心胸如同寬廣的河水一樣舒展自由。作者對景色的描繪中蘊含著一種自由快樂的情感,也傳遞給讀者一種逍遙閑靜的感受。
在詩中,作者給讀者呈現出這樣明晰的畫面,使讀者通過這畫面而產生出一種閑靜舒展的心情。“高城,落日,極浦,蒼山”,僅僅四種景物的列出便具有了畫意:落日下山水相映,高高的城池聳立在對面。而“岸、火、孤舟、漁家、夕鳥”也是這樣,顯示出一幅岸邊打魚者傍晚歸家的風俗生活畫面。王維極善于選取典型的有畫面感的景物進行描繪,因而略一著筆便顯露出充分的繪畫感。再看其動詞的使用——“眺”、“映”,不但顯示出城池的高聳,水流的明澈,而且將城樓與落日,山與水的關系交代得非常清楚。繪畫理論中對取勢的要求是:“或上者勢欲下垂,或下者勢欲上聳”。此處,用“落日”而非“夕陽”,是因為“落日”比“夕陽”更具有繪畫的感覺:高高的城池似乎聳立向上,直插云霄,形成了向上的動感勢態,而恰恰與向下運行的落日形成對比。一個向上的動勢,一個向下的動態,使畫面具有充分的張力,給人以緊張與飽滿的感覺。(王維詩歌中有許多這樣的畫面,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則不但有動勢的對比,還有“直”與“圓”兩種形狀的對比,使畫面感更加強烈。)而且,“高城”,“落日”,“極浦”,“蒼山”的錯落之勢也是有著繪畫經驗的詩人特別設立出來的。“高城”,“落日”,在高處,近處,而“極浦”與水中倒映出的“蒼山”則在遠處與低處,參差交錯。“極浦映蒼山”,此處寫水中倒映的山,與蒼勁的青山對照,則二者又在質的勁與柔中形成對比,給畫面增添另一層意蘊。“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宿”與“還”,不但形成靜與動的對照,并且,“孤舟”帶給讀者的本來是寂寞、寂寥與悠閑、疏散,在心理層面上形成了多種意蘊,而“岸火”——這一絲橘黃的火光則基本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給有些寂寞清冷的畫面染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漁家”與“夕鳥”相伴歸來的景象又喚起讀者思鄉——回家——孤獨——向往等多層次感受,并帶出了對生命中最溫暖與最溫柔的回憶,使詩歌具有豐厚的意味。另一方面,孤舟與漁家、夕鳥的數量對比又加大了這一層層的感受力。兩個句子不但塑造了形象,又喚起一種十分舒服的感覺,這種舒服即為閑逸溫情之感。而在前面大的背景——遼遠廣闊背景的襯托下,這種感覺變的更為強烈。
王維的這首詩,無論從構圖章法的錯落有致,還是繪畫中所要求的動靜與虛實等方面來說,都是極為符合繪畫的要求并十分具有美感的。并且王維在對畫面的描繪中將感情融入,也達到了如鹽融于水般不著痕跡的效果。無怪乎顧可久對此詩評論曰:“情景俱勝”。應該說,這首詩可以代表王維詩歌的成就,并能夠當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譽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登河北城樓作 翻譯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關注公眾微信號:miyu_88,精彩內容無限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