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鄰 杜甫 翻譯_南鄰閱讀答案
思而思學網
南鄰 杜甫 翻譯,這是一首生活情景詩,主要寫作者造訪和主人送別的情景。本文南鄰 杜甫 翻譯由思而學教育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導讀:
這是杜甫居住在成都時受到一位山人的接待,興致很好的情況下所作。其原文如下:
南 鄰
杜甫
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未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
南鄰 杜甫閱讀答案:
(1)這首詩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繪了一幅畫,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述這兩幅畫。
答:前半篇寫的是山莊訪隱圖,后半篇寫的是江村送別圖。
(2)從全詩看,詩人的鄰居錦里先生是個怎樣的人?試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從全詩看,錦里先生是位頭戴“烏角巾”的山人(或隱者)。從“未全貧”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貧樂道,很滿足于這種樸素的田園生活。從“兒童喜”、“鳥雀馴”和“相送柴門”等則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誠懇而又熱情。
南鄰 杜甫字詞解釋:
角巾:四方有角的頭巾。
錦里:成都地名。
柴門:指作者自家的門。
航:小船。
南鄰 杜甫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時期。在成都,作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遠,有位錦里先生,杜甫稱之為“南鄰”(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離開。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寫了這首《南鄰》詩。
南鄰 杜甫主旨中心:
詩寫作者到南鄰朱山人家造訪,朱山人月夜送別的日常生活。
南鄰 杜甫賞析:
南鄰》是用兩幅畫面組成的一道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前半篇展現出來的是一幅山莊訪隱圖。
到人家作客,這家人家給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樣的呢?詩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頭戴“烏角巾”的山人;進門是個園子,園里種了不少的芋頭;栗子也都熟了。說“未全貧”,則這家境況并不富裕。可是從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個安貧樂道之士,很滿足于這種樸素的田園生活。說起山人,人們總會聯想到隱士的許多怪脾氣,但這位山人卻不是這樣。進了庭院,兒童笑語相迎。原來這家時常有人來往,連孩子們都很好客。階除上啄食的鳥雀,看人來也不驚飛,因為平時并沒有人去驚擾、傷害它們。這氣氛是多么和諧、寧靜!三、四兩句是具體的畫圖,是一幅形神兼備的絕妙的寫意畫,連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誠懇而又熱情的性格都給畫出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進,下半篇又換了另一幅江村送別圖。“白沙”、“翠竹”,明凈無塵,在新月掩映下,意境顯得特別清幽。這就是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縱橫,“柴門”外便是一條小河。王嗣《杜臆》曰:“‘野航’乃鄉村過渡小船,所謂‘一葦杭之’者,故‘恰受兩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這“野航”;來時,他也是從這兒擺渡的。
從“慣看賓客兒童喜”到“相送柴門月色新”,不難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間“具雞黍”、“話桑麻”這類事情,都略而不寫。這是詩人的剪裁,也是畫家的選景。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這篇南鄰 杜甫 翻譯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思而學教育!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