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轄海棠、吉陽、天涯、崖州4個行政區。具體名單見下表。
一、三亞所有的區縣名單有哪些
行政區 | 政府駐地 | 下轄區劃 |
---|---|---|
崖州區 | 水南大道 | 8個社區、24個行政村、1個南濱居 |
天涯區 | 鳳凰路 | 25個社區、2個居、29個行政村 |
吉陽區 | 迎賓路 | 21個社區、16個行政村、1個南新居 |
海棠區 | 新民路 | 3個社區、1個居、19個行政村 |
二、三亞所有區縣介紹
市轄區
1.崖州區
崖州區隸屬于海南省三亞市,位于海南省三亞市西部,原名崖城鎮,因為地處古崖州州治,故名崖州區。2015年1月,正式撤銷崖城鎮,設立崖州區。
崖州區位于三亞市西部,北、西臨樂東縣,總面積347平方公里,距三亞市區42公里,境內的崖州灣與三亞市的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海棠灣并稱“三亞五大名灣”。
2.天涯區
天涯區,是海南省三亞市四個市轄區之一。天涯區位于三亞市中西部,天涯區面積為944平方公里。
天涯區于成立,原名天涯鎮,因為地處天涯海角,故名“天涯區”。天涯區主要景點有天涯海角風景區、西島、椰夢長廊、三亞灣等。
3.吉陽區
吉陽區,隸屬于海南省三亞市,位于位于海南省三亞市中東部,總面積372平方千米。
吉陽區前身是河東區和吉陽鎮,2月,設立吉陽區。吉陽區內設有動車站、繞城高速、東線高速、榆亞路、亞龍灣互通立交、檳榔互通立交等多條交通線路。
4.海棠區
海棠區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東部,區域總面積384.2平方公里,是海南省三亞市四個市轄區之一。轄區原為海棠灣鎮,因境內有國家海岸海棠灣而得名。
海棠區位于海南島南端、三亞市東部,是三亞市的東大門,距三亞市區28公里,距三亞鳳凰國際機場45公里,境內的海棠灣與三亞市的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崖州灣并稱“三亞五大名灣”。
三、三亞簡介
一、概況
三亞又稱“鹿城”,位于海南島南端,東鄰陵水黎族自治縣,西接樂東黎族自治縣,北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南臨南海。1984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崖縣設立縣級三亞市,1987年三亞升格為地級市。2月,國務院批復三亞市撤六鎮新設四區,2015年1月,三亞市新設立的四個區正式掛牌成立。
(一)行政區劃。全市轄海棠、吉陽、天涯、崖州4個行政區,陸地總面積1921.4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226平方公里,共有居委會57個,村委會92個,自然村491個。海岸線長度264.42公里,大小港灣個數19個,主要島嶼66個。土地總面積192151公頃。其中,山地64074公頃;丘陵48343公頃;臺地34722公頃;平原44936公頃;其他75.71公頃。2022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731090人,比上年末增加20191人。其中,男性366967人,女性364123人。按民族分,漢族457971人,占總人口的62.6%;黎族244640人,占總人口的33.5%;回族11697人,占總人口的1.6%;苗族4370人,占總人口的0.6%;壯族2804人,占總人口的0.4%;其他民族9608人,占總人口的1.3%。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06.5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6.52人,鄉村人口30.07萬人,城鎮化率為71.8%。
(二)歷史人文。三亞古稱崖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杰地靈。1992年10月及次年11月,在三亞境內的落筆洞里,考古學家發現了一萬年前的三亞人遺址,是目前已知海南島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舊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處遺址,它把海南人類歷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早在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三亞就序列于中國版圖。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又被稱為“天涯海角”,但溯自隋、唐以來1400年間,它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聯系從未中斷。它曾是隋朝譙國冼太夫人的“湯沐邑”;唐朝大和尚鑒真漂流登岸和傳道講經之地;唐、宋兩代曾有7位名相、名臣被貶到三亞。中原衣冠人物之南來,客觀上在當地起了敷揚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諸多歷史悠久的人文勝跡,沉淀了三亞燦爛的歷史文化基礎。據歷史考究,延及宋、元、明朝時期,三亞的經濟得于初步發展,棉紡業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黃道婆早年向本地黎族婦女學紡織技術的故事就是歷史的見證。明朝時期,還涌現出了“瓊州三星”之一的嶺南巨儒鐘芳。三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且分布廣泛。黎族打柴舞和崖城民歌于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記錄,黎族原始制陶等7項目分別于2007年和2009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鉆木取火等11項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記錄。
(三)生態環境。2022年全年空氣質量達標(AQI≤100)365天,達標率100%。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11微克每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21微克每立方米。全市自然保護區7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354.74公頃,其中國家級保護區8500公頃,省級保護區1844.60公頃。造林面積133.72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6.98公頃;更新造林96.74公頃。森林面積13.4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0.1%,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四)自然風光。三亞地理環境極為獨特,是國內唯一一個可以同時領略熱帶雨林和海洋風光的城市。三亞三面環山,形成懷抱之勢,山、海、河三種美景自然融合,眾多山頭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灣和城市景觀的制高點。海水清澈、能見度高,水溫適中,全年適合游泳;三亞市區有三亞東、西兩條河流穿過而過,兩岸自然生長的紅樹林綠影婆娑,四季常青,生機盎然,是著名的白鷺棲息之地。美麗的自然風光,優良的生態環境,造就了三亞人居、旅游、度假的美麗天堂。
(五)革命傳統。在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仲田嶺作為崖縣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為建立紅色革命武裝隊伍,加強蘇維埃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極其殘酷的斗爭環境下,根據瓊崖特委的指示,中共崖縣縣委遷到梅山,建立起抗日游擊根據地,發動組織人民群眾與敵人進行殊死搏斗,成為一座眾志成城的堅強抗日堡壘。仲田嶺革命烈士紀念碑、梅山革命史館等都是三亞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三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自1987年升格為地級市以來,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三亞努力克服房地產泡沫、國際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緊緊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等重大機遇,已逐步從一個邊陲小城成長為國內外知名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特別是2018年以來,三亞以****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4·13”重要講話、中央12號文件精神,認真落實《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中央有關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文件,抓緊推進涉及三亞的重點工作和先導性項目,力爭在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中當好標桿。
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847.11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同比下降4.5%,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0.33億元,同比增長1.1%;第二產業增加值114.77億元,同比下降10.0%;第三產業增加值622.01億元,同比下降4.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0:13.6:73.4;全市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8.02億元,比上年下降(同口徑計算,下同)14.1%。其中,稅收收入59.74億元,下降25.3%;非稅收收入38.27億元,增長14.0%。稅收收入中,增值稅8.58億元,下降47.1%;企業所得稅13.73億元,下降25.3%;土地增值稅12.37億元,下降22.6%;契稅3.36億元,下降36.0%;房產稅5.25億元,下降21.3%;城鎮土地使用稅3.03億元,下降10.6%;城市維護建設稅2.96億元,下降26.0%;個人所得稅6.92億元,增長16.0%。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8.95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衛生健康支出34.34億元,增長1.8倍;教育支出24.68億元,增長1.8%;節能環保支出7.44億元,下降13.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72億元,增長10.2%;城鄉社區支出43.99億元,增長1.8%。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2.29億元,比上年下降20.7%。從限上單位零售情況看,糧油、食品類下降14.0%;服裝、鞋帽、針織品類下降22.4%;日用品類下降28.7%。限上單位汽車零售額44.16億元,下降12.6%。其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額11.67億元,增長8.5%。離島免稅銷售實現零售額233.21億元,下降38.9%。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28.22億元,下降52.4%;商品零售額404.07億元,下降16.8%。全年限上單位網絡零售額125.39億元,下降31.6%,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9.0%。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3918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043人,下崗失業再就業4403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56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