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大二暑期已經如約而至,針對這次社會實踐,我有幸參加了文法與外語學院支教隊的招募,并從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這支隊伍的一員。背起行囊,帶著最初的渴望,在張晶書記和閔文副書記的帶領下,同另外13名同學一起開始了一場首踏京山支教行。在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小學,從7月7日到8月7日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一席九個女生和五個男生一起開啟新的生活篇章。而與我們朝夕相對的即是一群00后學生,小至幼兒園,大至小學六年級。
作為一個普通的班級,我參照著這所小學的課程表為這52個小學生量身打造了專屬于他們的課程表。當然, 也屬于我們這14個老師。因為有的學生的家距離學校有好一段距離,所以我將課時從固定規格中的4+3模式濃縮為4+2模式。安排兩個班級的課表,可真是煞費一番苦心。而我在這個支教過程中,則是擔任高年級的作文老師和低年級的普通話老師,偶爾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太過調皮而幫著體育老師代課。
我們習慣將完整而有規律的一天安排為:上學、放學;吃飯、午休;上學、放學;吃飯、晚休,其中偶爾穿插著數個同小學生們在操場、教室、宿舍,總之在這個學校的角角落落里鬧騰的時間。不知是不是因為面對的人是一群00后的孩子們,我這個名副其實的90后不曾感到一絲不好意思,甚至在第一次見面是就將手搭在他們的肩上,可以說在這個混熟的過程中,我如魚得水。當然這里面不乏有難以搞定的學生,或是上課時嬉笑得不規不矩,或是一副不茍言笑的鎮定自若。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至始至終都要學會這不以大學生的姿態來高高在上的對待這群小學生,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平等交流與溝通的氛圍。
而在這里,我也不得不在這一個月的支教活動后對支教衍生出另外的看法。畢竟網絡上反對支教活動的號召不絕于耳,因為覺得正處童年中的孩子們被硬生生的剝奪了假期,更甚至是在支教隊員瀟灑的離開后徒留孩子們過多的想念。當然,我不否認這樣的說法有其根據性,但是我也想用“利大于弊”四個字概括一下我眼中的支教。
第一,學生們是自愿報名參加支教活動,小學校方及參加支教行的我們并沒有硬性強求任何一人參與。
第二,當然,其中不乏有家長強制要求自己的孩子在暑期進行上課,但這只占五分之一的比例。與孩子們參加培訓班相比,也許我們帶不去太多的知識,但是我們帶給了他們更多的快樂。我們也和學生們達成了協議,如果他們之中的部分人實在不想來,我們甚至可以和其家長進行洽談,還孩子一個完整的暑期。
第三,我們不教常規知識,例如數學和語文。年級和年紀的各不同造成了我們不想教他們已經學過了的東西,也不想教他們即將會學的東西,畢竟在某個時刻會減少他們的積極性。而是將手語、手工、魔術和日語這些他們鮮少接觸的東西帶進他們的生活。
第四,談談所謂的“弊”。除了給校方帶去的日常麻煩之外,似乎只剩和孩子們平日接觸中所積累的感情不曾被輕易的抹去。
的暑期社會實踐讓我收獲不少,我認為以下幾點是在與小孩子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更或者說是在為人出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