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等單位探索建立了“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通過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著重培養有臨床實踐能力的合格醫生。經過5年實踐,已培養出合格醫生600余名,其中不少畢業生扎根基層醫院。
近日,每四年評選一屆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頒布,由復旦大學牽頭,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第二軍醫大學等高校共同參與的《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獲得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實現了上海市高等教育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方面的“零突破”。同時,在9月20日舉行的中美醫學教育高層論壇上,作為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核心的“5+3”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該成果因何獲獎?有何魅力?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學生因何青睞?
“雙重身份”破解學醫年限長、投入大難題
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記者見到了正在門診忙碌的復旦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碩士三年級學生李苗,她同時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中山醫院的住院醫師!半p重身份”讓她格外忙碌,“恨不得把時間分成兩半來用”。然而,令李苗欣慰的是,她不需要像從前那樣在獲得碩士學位后再進行兩到三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規培”),只要考核合格就可以在畢業前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并獲得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讓她節省了不少時間。
李苗所屬的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被稱為“5+3”模式。所謂“5+3”,是指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再加上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生合格畢業后可以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4個證書,簡稱“四證合一”。
“這種培養方式讓我們醫學生看到了希望,雖然在讀研這3年辛苦一些,但投入有了效果,不用再像我現在這樣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北究飘厴I于河南中醫藥大學、去年在上海中醫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目前正在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進行“規培”的張海英告訴記者,不斷延長的學習年限讓近30歲的她感到難以承受。
“臨床醫學教育只是培養了合格的醫學畢業生,卻沒有培養出經過規范化培訓的合格醫生。”復旦大學衛生政策副研究員包江波告訴記者,在我國,學醫年限長、投入大、產出慢,讓很多學生“畏醫”、“棄醫”!俺霈F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因為教育和衛生的不兼容。在傳統的醫學教育版圖中,醫學院校以學校圍墻為界,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教育生態。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并不能在醫院里付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