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師范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高校,肇始于1923年,經歷了赤水職業學校和“抗大式”的赤水農業職業學校、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渭南師范學院、改革開放以來的渭南師范專科學校與渭南教育學院、新渭南師范學院,滄桑九十四載。學校建校初期的23年,開辦初等師范、中等師范、高等師范等三個層次教師教育,開設師范類、科學技術類等學科專業,興辦校辦工廠勤工儉學,現今,已成為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地方高校,正朝著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師范大學的目標邁進!
學校地處渭水華岳之間的渭南市臨渭區、富平縣。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倉頡造字、杜康釀酒到渭華起義,千百年來書寫著秦東大地的神奇;這里鐘靈毓秀、物寶天華,藥王孫思邈、史圣司馬遷、大詩人白居易、愛國將領楊虎城和革命先輩劉志丹、謝子長、高崗、習仲勛等鑄造了彪炳千秋的偉績;這里“紅色精神”閃耀、革命圣火不息,傳承著“堅定創業創新”的渭華照金精神。學校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與國內外15所高校合作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與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共建“絲綢之路中俄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研究生院”,培養高層次教師教育人才。現有11個二級學院及國際交流學院、中華倉頡漢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有62個本科專業,涵蓋教育學、文學、理學、藝術學等10大學科門類。面向全國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含港澳臺高校交換生和韓國、泰國等國留學生)。學校現有朝陽、西岳、漢馬三個校區,正在籌建富平校區。已有建筑面積71.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5億元,館藏圖書202.12萬冊,電子圖書45萬冊,中外文數據庫25個,數字資源實現學科全覆蓋。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匯聚大師、專家和能人。特聘著名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特聘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阿列克謝?利沃維奇?謝苗諾夫教授及德高望重的領導、院士、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校長顧問。學校建有陜西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特聘氣象學家秦大河、材料化學專家邢球痕、英籍華人經濟學家Shujie Yao、史記學家張大可、國防經濟學家果增明等,以及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和省部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現有教職工1300余人,正高級職稱109人、副高級職稱336人,博士學歷教師246人,一批專業人員入選全國優秀社科專家、國防教育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三秦學者”津貼專家、教學名師等。
學校重視內涵發展,擁有中國語言文學、基礎數學、產業經濟學等重點(特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英語語言文學、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戲劇與影視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體育學等10個特色學科。有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國家級教師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
學校突出協同創新特色,圍繞學科、教學、科研三大主場,建設、整合、提升和創新各類平臺。建有陜西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及基地、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院、西部軍民融合技術產業發展研究院、陜西省河流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陜西省X射線檢測與應用研究開發中心、陜西省低碳醇催化工程中心、陜西省西部民間音樂舞蹈研究中心等14個省級科學研究平臺和18個產學研平臺。《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入選教育部“名欄工程”,與全國優秀社科普及基地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院、中國史記研究展覽館、中國史記研究網、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特色電子文庫等形成面向全國的基礎性、引領性和服務性的“史記學”研究陣地,撰著出版的《史記通解》《史記論著集成》等學術著作是史記學界頗有影響的科研成果。
學科、教學和科研團隊形成具有特色與優勢的主攻方向,主要有司馬遷與《史記》、陜甘邊根據地史、軍民融合技術產業、中小企業管理、知識產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等人文社科類主攻方向;概率論與應用、西部文化創意產業、光電檢測、光
電一體化、清潔能源、新型材料、濕地生態保護等理工類主攻方向;中國鋼琴與中國音樂、西部民間音樂舞蹈創作表演、地方戲劇創作表演、大秦嶺美術流派創作、美術設計等藝術類主攻方向。專業人員申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和國家有關部委、陜西省及地方科學研究項目數量連年大幅增長,形成的一系列標志性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及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有關部委表彰,多次榮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國防科技進步獎、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教學成果獎等獎項。學校注重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培養,建有省級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大學生眾創空間。在同類院校中較早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設有“大學生創業創新校長獎”,是教育部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試點高校。
學校重視教師教育,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行高校教師和地方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師范生的“雙導師制”,加強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建有秦東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在渭南市、銅川市等地建設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實驗區,依托各縣市區教研室建設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站,共建協同創新實驗區基地學校,設立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服務和引領秦東及生源地基礎教育工作。承辦多項“國培計劃”“省培計劃”項目,形成基礎教育教師培訓的全學科覆蓋。
學校傳承“堅定創業創新”的渭華照金精神,弘揚“經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訓和“天天奮斗,天天快樂”的學校精神,堅持先進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努力培養具有科學信仰、科學能力、科學品質、科學精神等科學素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學生肩負使命,刻苦學習,表現出時代賦予的優秀品質與良好精神風貌,獲得一批批包括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荷花獎”舞蹈大賽、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等國家級和省級高層次的競賽與實踐獎項,特別是在全國第七屆高校市場營銷大賽中獲特等獎,將代表中國赴美參加國際市場營銷大賽。
渭南師范學院的前身赤職、赤農在特殊歷史時期譜寫了“青馬”紅校血與火的歷史,是陜西省第一個團組織誕生地,也是關中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地,是渭華起義重要策源地。1923年以來,堅持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培養了數萬名優秀人才。20世紀20?40年代,畢業生到黃埔去,到井岡山去,到延安去,到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中去,成為革命者和英雄人物,涌現出紅色教育家王尚德、開國上將張宗遜、曾任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王杰等杰出校友,也曾發生過數十名地下共產黨員學生慘遭殺害的悲壯事件。新中國成立后,為國家培養了7萬余名高級專門人才和管理人才,校友人才
輩出,有國務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國防部長常萬全上將和國家工商總局原副局長韓新民等中高級干部;有黨史專家賈巨川等專家學者;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吳海洋、中國教育年度人物鄧健、全國模范教師郗莉、陜西省師德標兵田江壽等優秀中小學教師;有無錫日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駿和西安鼎立高壓電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渭鵬等創業者。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活動。與韓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美國以及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31所高校建立合作與交流關系,與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創建莫斯科藝術學院獲教育部批準,11月7日,中俄總理見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部關于支持舉辦“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的諒解備忘錄》。與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共建“中俄教師教育國際協同創新中心”“中俄生活中的音樂藝術國際協同創新中心”“絲綢之路中俄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研究生院”,合作培養教育博士。與泰國博仁大學共建“渭師?博仁研究生院”合作培養教育博士。以項目形式持續開展互派留學生、教師訪學、國際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選派多名教師赴國外高校開展訪學、交流訪問、漢語國際推廣教學等工作,推薦中青年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赴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研修;200余名大學生赴國(境)外高校研修學習、攻讀學位或參與交換生項目;150余名泰國、韓國等國留學生、交換生來校學習。大學生藝術團先后赴英國、愛爾蘭等地訪問演出。同時,學校積極籌辦國際中學,不斷促進辦學和教育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學校堅持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建有“劉志丹習仲勛關中東部革命活動紀念館”“科學館”“河洛文化展覽館”等校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榮獲“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全國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陜西省最佳單位”“陜西省先進集體”“省級文明校園”“省級園林式單位”等稱號。。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黨政領導帶領廣大師生堅持貫徹落實以*同志的黨中央的系列決策,堅持科學發展,著力內涵提升,切實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為加快推進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師范大學進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