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陜西省語文高考作文素材1
也是一堂語文課漫步在我們這個城市,隨處可見“歐郡豪庭”、“羅馬花園”、“北歐小鎮”、“奧古斯邦城堡”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洋名字。實際上這些小區與外國的地理地貌、風土人情毫不相干。開發商給小區起個響當當的洋名,無非是想抬高身價,暗示自己小區的環境好、檔次高,潛意識中流露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崇洋心理。
這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山竊糟”的故事。故事大意是,中山國釀造的“千日之酒”聞名遐邇。有個在當地做官的魯國人財迷心竅,偷了店家的酒糟,回到魯國,用魯國酒浸泡,逢人便說是地道的中山酒。魯國人都信以為真。終于有一天,那位店家聞名前來品嘗,結果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
我們城市里花里胡哨的洋名字,究其心理,不是崇洋,就是趨俗,甚至媚富。自認為沾上點洋氣,“糟粕”就變成“精華”了。其實不然,這只能說明“肉食者鄙”。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完全可以用我們的民族文化起個很好聽的名字。僅以號稱北京老三大藥鋪的名字為例:同仁堂,同仁之名取自《易經》,意為無論親疏遠近一視同仁,講究的是一個濟世的醫德;鶴年堂取《淮南子》中“鶴年千歲,以極其游”之句,祈福之意境高遠;千芝堂取“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壽”之句,來自千芝堂留存老藥目中的話,一樣道出了對生命與道德的尊崇。其古風悠悠,文化與道義同在,經時間風雨淘洗而常新,魅力至今依然健在。
無論是釀酒,還是起名兒,我們都不該自欺欺人!澳脕怼笔强梢缘,但一定要有所取舍,要“求其方”,而不要“竊其糟”。否則,把無知當有趣,把糟粕當美酒,只會貽笑大方。
處處留心皆學問,世事洞明即文章。愿世人多一些魯迅先生的“拿來”,少一些魯國人的“竊糟”。這也是我在生活中學到的語文。
2017陜西省語文高考作文素材2
閱讀如一路燈火,照亮人生黑暗那六月的微風,仍舊在人間虛無縹緲著?紙錾系能奋穼W子趨之若鶩,這份擺在眼前的人生答卷,終究要以怎樣的筆墨,去揮灑,去勾勒,去畫上那完美的句號呢?
語文??我向著天空低語。就在這一瞬間,詩歌、古文、閱讀、練筆.......閃念聚攏開來,像禮花般燦然開放,而我正步步向它靠近。
擺在桌前的這本語文書,竟翻了有十年之久。每一節或長或短的語文課,每一位氣宇不凡的老師,每一首如吞吐的煙霧沉浮的詩句……而我??坐在座位上,愁云布滿眉頭,緩緩地站起,老師瞇縫著雙眼,好似透過風沙看到綠洲。他問了許多問題,我卻懵然地站著,站著,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是的,語文課我是極少聽的,課堂上無非就是學習方法、表達技巧,然后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問著不一樣的臉龐:“你怎么看?”,我想老師也許不曉得,皮里陽秋實則藏在練筆本中,在課堂上從同學嘴里吐露出來的不過是些無關緊要的話;老師心血來潮或是惱怒時才會講講時事政治,灌輸灌輸心靈雞湯,也只有在這時,我才漸漸從喧鬧的景況,走向冷靜的路去。課堂究竟除了這些,還有什么,我越想越不知道了,而老師也在盡力挽回些興味索然的人,可那結果,誰曉得是怎樣的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而我的語文分數,每一分都是從書中一點點讀出來的。閱讀經驗如一路燈火,照亮人生黑暗,黑暗盡頭是一豆燭火,即讀書的起點。自古人就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如果你難以信服,你也可以這么想??“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你要讀書,因為起碼要對得起死去的森林。高一,我讀《三國演義》,甚至要將《史記》看完了,數學課上也在埋頭看著《紅樓夢》低語感慨,期中考的文言文分數跟之前簡直判若天淵;而后開始看《朝花夕拾》、《呼蘭河傳》這類的書,作文水平也不斷在登高,練筆本上妙趣橫生,總印著那青春似的美夢;有時趴在書上睡著了,恍恍惚惚總聞到一股無中生有的書香,召喚遠道而來的靈魂。
如今物轉星移,語文對我來說,不簡簡單單只關乎著分數了,因為讀書的終點是心靈,心情到心靈的這段距離,沒有人知道該如何經過,答案只藏在書中??有著歲月烙印的書中,所以別人糾結于文理分科的時候,書本早已為我準備答案。讀書的路綿延向前,沒有盡頭。
總是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十七歲的雨季來臨,正是青春澎湃的大好時光,自是不愿與寂寞相守,不如出去走走,去看看太陽和藍色的地平線。高一那年,或許是還沒到寫議論文的水平,考試必出記敘文,一上考場就急得坐立不安,記敘記敘,到底是要寫些什么呢,我不知道。這時我才深深領悟到“出去”的重要性,莫非你的生活就只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或那像鴉片般的手機嗎?每每想到這里,我都沉默,這沉默不是金子,是那悔恨那難過啊。
時間就這么平淡無奇地捻過去,黑板上的字跡出現又消失,我仍是這樣我行我素,望著窗外天空又高又藍,慢慢地趴在語文書上,閉上眼睛。醒來我將會在哪里?我說我要去那文化苦海中暢游……
2017陜西省語文高考作文素材3
銘記文化
生活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世人變得浮躁,淺薄,庸俗。如今,不是有句話說現代人“窮得只有錢了”嗎?細細想來,此話真可謂一針見血。
且看這樣一種社會怪象:現在知道“周迅”的人越來越多,而知道“魯迅”的人越來越少;知道“關之琳”的人越來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來越少;知道“景岡山”越來越多,知道“井岡山”的越來越少……人們似乎面對流行的、時尚的便趨之若鶩,而對民族文化卻越來越淡忘。
列寧說過:“忘記歷史等于背叛!蹦敲,忘記民族文化,忘記一個民族的精神,這難道不算是背叛嗎?
誠然,恰當地追求時尚本沒有什么不妥,這畢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然而,先人們所創造的偉大文化,是萬不可忘記的。一個遺忘文化的民族就如失卻了源頭的溪流,如同沒有了根本的樹木,這樣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
就在我們忘卻魯迅時,德國人卻在反思:為什么我們沒有“魯迅”?就在我們只隱約記得春秋時有位叫孫武的名人時,美國西點軍校卻早已把《孫子兵法》定為必讀教材,西方的商家也紛紛用《孫子兵法》來指點迷津;就在我們嘲笑別人學習雷鋒時,雷鋒卻成了西點軍人學習的榜樣;也就是我們在對外來文化津津樂道之時,西方學者卻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個令我們震驚的命題??二十一世紀必將是儒學的世紀。
看來,我們確實到了該反思民族文化的時候了。
我們中華民族,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從延續至今的漢字到世代流傳的古詩,從先民歌唱的《詩經》到近現代革命者譜寫的詩章,從太陰歷的制訂到“神六”遨游太空,無不反映出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無不反映出中化文化豐厚的底蘊。既然我們知道“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卻為何要用“1314529”來表達感情?我們自古到至今就寫著方塊字,卻為何要在文章中頻頻寫出那與方塊字極不協調的英文字母呢?
身在文化碰撞與交流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明白,銘記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不忘過去,引領未來。因為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其歷史和文化是其他一切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千百年來,不知匯聚了多少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畢?、陸游、成吉思汗、毛澤東……數不勝數,而他們留給我們的,便是中華民族在漫漫長路上創造的一部輝煌文化史,我們應該慶幸,先人們為我們留下這樣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們也不能忘記,在法國服裝博覽會上,中國女子身著從秦朝到清朝的漂亮服飾,贏得了世界美譽。當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對中華文化贊不絕口時,難以言表的民族自豪感怎能不油然而生!
人類自從有了文化便擁有了靈魂。銘記文化,讓我們點亮了思想;銘記中華,讓她輝映歷史的長河;銘記中華文化,讓她也似太陽般發出耀眼的光芒,去照亮人類靈魂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