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學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高等學校。其前身為1912年創辦的北京高等工業專門學校機織科,其后歷經國立北平大學工學院紡織系、西北聯合大學紡織系、西北工學院紡織系等發展階段。1978年成立西北紡織工學院,隸屬紡織工業部。1998年劃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陜西省管理為主。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西安工程大學。學校歷經100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紡織、服裝為特色,工、理、文、管、經、法、教、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高校。學校現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陜西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首批陜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獲批高校、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基地。100多年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明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為地方、行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擁有完善的教學、科研設備和公共服務體系。學校現有金花、臨潼兩個校區,占地108萬平方米。設有紡織與材料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理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藝術工程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中澳國際學院)和體育部、思政部等13個教學單位。現有實驗室5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4個,省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公共服務平臺1個。各類在校學生2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近2000人。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教學優先”、“質量第一”,建立起了適應新世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教學體系。學校現有本科專業63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7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專業5個。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的學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現有聯合培養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0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8個(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1個)。陜西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1個,省級優勢學科3個,省級哲學社會科學特色學科1個。省級教學團隊19個,省級精品課程及資源共享課程31門,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2個。學校辦有面向全國發行的國內期刊《紡織高校基礎科學學報》和《西安工程大學學報》。學校現有教師100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及分委員會委員7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400余人;二、三級教授35人,正副教授500余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優秀教師、師德先進個人8人,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5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貼”專家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3人,陜西省“三秦學者”特聘教授1人,陜西省“三五人才”3人,陜西省“*”入選特聘專家7人,陜西法律“雙千計劃”1人,陜西省教學名師10人,陜西省優秀教師、師德標兵、師德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優秀教育工作者、高校優秀青年教師、青年科技標兵、青年科技新星、高校“巾幗建功”標兵、陜西青年五四獎章、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陜西省“三八”紅旗手等30人。
近年來,學校獲得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65項;出版教材709余部,獲得省、部級獎勵教材30部,承擔省、部級教育教學研究項目54項;承擔國家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創新項目7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8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獲得省部科學技術獎102項,學術論文被SCI、EI、ISTP收錄2200余篇。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余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廣泛合作。近年來,選送赴國外交流或參加雙學位聯合培養學生近500名;教師出國進修、交流300多人次,邀請國(境)外專家學者來校任教、講學、訪問900多人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3項,承擔國際科研合作項目30余項。主辦或承辦“中國國際毛紡織會議”等大型國際學術會議20余次。
學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秉承“實業報國,負重奮進”的辦學傳統,踐行“厚德弘毅、博學篤行”的校訓,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良好校風。近年來,先后獲得陜西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委”、“文明校園”、“綠色學校”、“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省教育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和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連續十多年獲“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單位”稱號。學生參加科技文化活動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700余項。
當前,學校聚焦國家戰略,按照“十三五”發展規劃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深化綜合改革,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努力搶占制高點、實現新跨越,為把學校建成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