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宿舍內部圖片,長安大學宿舍條件怎么樣環境好不好
分類吧,新生首先在渭水,一般分東西兩區,第一年在西區,八人間,無獨立衛生間和陽臺,僅僅在房頂有一個小風扇,有公共洗漱間和衛生間,女生有單獨的。大三轉到西區,四人電腦間。有單獨洗浴和衛生間,大四轉到本部,八人間類似于大一,但是本部環境比渭水好,住宿的房間比渭水差
西區宿舍露天陽臺,陽臺上有兩個大壁櫥,屋內一個長條桌子,兩個雙層鐵架床,鋪位號為3、4、5、6,兩個上床下桌的床,鋪位號為1、2,共六個鋪位,鋪位入學時會隨機分配鋪位號,1、2號鋪位各有一個衣柜,另外還有4個羅一起的雜物柜,屋頂中央一個搖頭的風扇。西區宿舍無獨立衛生間,全是大水房(PS.男生宿舍如此,女生宿舍應該差不多)。好像沒啥要介紹的了,4、5、6號樓東邊緊鄰教學樓,上課方便,不像東區的筒子們要走好一段路
網是有的,但是別奢求速度,辦網手續比較麻煩,我是班里的管理員。熟了其實也挺簡單。。。住宿現在都是六人間了,有的有廁所有的沒有,但是有還不如沒有,因為有的話就得個人打掃,六個人,,人多了,清洗的頻率就。。利弊參半吧。。。但是有個陽臺,可以曬曬衣服,閑來無事還可以看看風景,有花有草有鳥的,還有激情戲。樂觀點什么都好的。。西區一直住著公路學院這個大戶,學校分宿舍都是根據學院分的,細節也不是很清楚,但是都是一樣的長大學生,可能專業真的有差距,最好還是不要說什么好點的專業和相對差點的專業
長安大學直屬國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國家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2000年由始建于二十世紀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合并組建而成。學校座落于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現有校本部和渭水2個校區、太白山和梁山2個教學實習基地,校園面積3745畝。校本部毗鄰西安大雁塔,渭水校區位于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60多年來,長安大學逐步發展成為以工為主,理工結合,人文社會科學與基礎學科協調發展,以培養公路交通、國土資源、城鄉建設等專業人才為辦學特色,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高等學府,已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20余萬人。
2000年4月18日,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合并組建長安大學。
學校設有21個教學院(系),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6個部省級重點學科,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1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78個本科專業;有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6個工程碩士招生領域,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后備警官選拔培訓基地。現有全日制學生34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外國留學生10000余人。近幾年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連年穩定在93%以上。
學校有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3個交通運輸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陜西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陜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擁有全國高校唯一的汽車綜合試驗場。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90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專家1人,"*"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2人,教授、副教授1120余人,博士生導師150余人,碩士生導師780余人;有國家級、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7位,80余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教育部、交通運輸部、陜西省等各類高層次人才計劃。
2005年6月26日,教育部、交通部共建長安大學簽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2012年7月20日,教育部、國土資源部共建長安大學簽字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
學校堅持產學研相結合,近年來,共承擔了包括國家"973"、"8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點科研課題在內的科研項目6000余項,榮獲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國家科技獎勵19項,省部級一等獎31項,其他省部級獎勵500余項;承擔了包括國家規劃課題在內的各類教育教學研究項目380余項,獲得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50余項。年科研經費超過7億元。
學校編輯出版《中國公路學報》、《交通運輸工程學報》、《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汽車駕駛員》等8種全國性期刊,其中2種為國家重點建設期刊,3種Ei數據庫收錄期刊,4種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公路學報》、《交通運輸工程學報》連續入選"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
2011年8月2日,教育部與陜西省共建直屬高校簽約儀式在西安舉行。
2007年1月10日,長安大學與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全面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在京隆重舉行。
學校1956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先后培養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越南、坦桑尼亞、也門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2000多人,現有在校留學生500多人。學校還是我國最早承擔援外教育和首批招收港、澳、臺學生的高校之一。近年來,學校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加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力度,先后與美國、英國、俄羅斯、烏克蘭、日本、韓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多所高等學校及科研機構開展了交流與合作,加入了"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與俄羅斯國立羅斯托夫建筑大學等成立國際大學聯合體,設有國家外專局長安外語培訓中心。近年來,學校主辦、承辦了一系列高水平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學校形成了"自強不息、求真務實、團結奮進、追求卓越"的精神,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在新的歷史階段,學校堅持高舉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諧發展之路,著力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卓越科研提升計劃”、“卓越人才隊伍建設計劃”,全面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全面推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