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不僅影響我們如何認知周圍的世界,還決定我們將采取何種行動。
“通過成就別人而成就自己”是培訓師的使命。那么,如何成就別人?相較于知識傳播,培訓師需要學習更深的學問——心理學或者是更前沿的腦科學,他們需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影響人的心智模式。
學會關注
培訓師之所以要熟悉腦科學,原因在于,心智模式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不僅如此,企業CEO們對心智模式問題也正在產生越來越高的關注度。
通俗地講,腦科學就是一種通過先進的腦成像技術來研究心智模式,并具備物理基礎的前沿心理學。而心智模式,是指深植在人們心中關于自我、他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或故事——它們往往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限制。渴望知曉如何改善員工的心智模式,正是培訓師、CEO關注腦科學的真實目的。
突破思維局限
“我們的心智模式不僅影響我們如何認知周圍的世界,還決定我們將采取何種行動。”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曾這樣總結道。
以理解《紅樓夢》為例,經學家看見的可能是易學,才子看見的是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看完后也會感悟迥異,從而產生不同的行為。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結果。
為此,建議培訓師去閱讀這兩本書:《聰明的經營者為何會失敗》《CEO為何會失敗》。兩本書的作者均認為,失敗的領導,源于其心智模式——每個管理者都擁有一套自己的做事方法,它們造就了管理者的成功,他們深信這套方法,且不愿進行改變,而失敗,往往就會在此時降臨。
理解心智模式
先做個小測試,請看左側的圖片,你看到正方體了嗎?
大部分人會說“看到正方體了”。但這真的是正方體嗎?不一定,或許只是由八個內嵌白線的圓構成的正方體輪廓而已。這表明,在看待事物的模式方面,人們能接收的永遠是不全面的信息,而時常會在信息不全時做出判斷;人們所想的,往往都是假設而不是真相;人們習慣于透過自己的心智模式來看這個世界,而心智模式并不總是完備的。
顯然,固定的心智模式確實能給日常管理帶來快捷和便利。比如成熟的企業組織架構,可以使每個員工都能駕輕就熟地開展各項工作;固化的工作流程,可以使每個人節省時間,且少犯錯誤;穩定且配合默契的團隊人員,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溝通障礙和交流成本。
然而,正因為架構、流程、團隊以及思想意識的過度穩固,才容易導致經營過程的下意識化或無意識化,管理者懶于思考或疏于改進。所以,心智模式的問題關鍵,不在于它的對或錯,而在于能否了解它是一種簡化了的假設,同時,它如果隱藏在人們的心中,人們如何去察覺與檢視它。
永恒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家勒溫認為,只要團體的價值觀沒有改變,就很難使個體放棄團體的標準,來改變自己的意見。一旦團體標準發生了變化,個體依附該團體而產生的那種抵抗也就會消失。基于此,勒溫還提出了“場論”:人,是一個場(field),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一種心理場或生活空間里發生的,人的行為取決于個人內部動力和環境刺激的相互作用。
在培訓與管理領域,團體動力學和場論最直接的應用形態就是工作坊(workshop)。工作坊是一個多人參與的場域與過程,可以讓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能夠相互對話、共同思考,進行調查與分析,提出方案或規劃,并一起討論如何推動方案。這種“聚會”與“一連串的過程”,就是一種參與式工作坊,而項目式的運作,就是一種行動學習。
工作坊的主持人(facilitator)常常由培訓師來擔任。這時,培訓師的角色價值就會發生變化:不是去傳播知識,而是通過流程來營造一種團隊學習、注重改變的氛圍,以重新塑造個體和團隊的心智模式。為此,培訓師有必要認真對待和思考心智模式問題——一個全新而永恒的研究對象。
TIPS:心智模式的常見特征
每個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的形成,源于遺傳基因、教育、他人的影響及做事情時獲得的強化反饋
心智模式讓我們將自己的推論視為事實
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做出的相關結論
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心智模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的結果,并不斷強化·心智模式往往會比其適用性更加長壽(適用的外部環境變了,但心智模式還沒變)(《培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