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TP(美國培訓認證協會)曾經在美國的培訓師當中做過一個小范圍的調查,問培訓師未來的競爭對手是誰?結果很出人意料:Google(谷歌)!因為培訓師知識傳播的功能很大部分已可以被Google取代。企業培訓師已不能僅僅靠販賣知識站在講臺上了。
一、結構比知識更重要
時代光華管理培訓網特聘講師戴瑋認為,招聘最看重的是知識結構!因為來應聘的往往都是名校的高材生,知識不是問題,關鍵是知識的結構。
什么是“知識結構”?通俗地說就是能否將知識連起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人對于“師”的經典解讀。我們也可以從中讀到“結構”的意義。
傳道。道就是規律,就是要找出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如果培訓師自己的知識都不成體系,那只是單純地販賣前人總結的知識罷了,又如何能傳道?這些不成體系的知識也許包含了前人總結的道,但培訓師如自己未能悟透、理清其結構,這個道是很難傳下去的。
授業。業就是行動學習中的“程序性知識”,也就是知識中“HOW”的部分。作為培訓師,僅知道“WHAT”(是什么)是不夠的,更需要知道“HOW”(如何做),這也是一種知識結構。
解惑。何為惑,惑就是“WHY”(為什么)。我們從小經歷的考試都有標準答案,于是我們的思維習慣就是去記標準答案,而現實是極其復雜的。培訓師面對企業學員的大部分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如果培訓師在學習知識時,沒有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思維習慣,如何能舉一反三,解答學員眾多困惑呢?沒有“為什么”,就沒有知識結構。知識結構如同用“為什么”將知識串起來的珍珠項鏈。
二、書宜雜讀,業宜精鉆
培訓師的知識積累和職業發展就兩個方向:精和雜。
“精”是每個培訓師都想得到的,但有多少人真能做得到?去網上搜一搜培訓師的簡介,有幾個培訓師只講一門課?有的培訓師能講上百門課并且引以為豪。
當然,在一個領域“精”不代表只講一門課,可以講這個領域范圍內的多門課。知識可以相通,培訓師也可以多才,但跨越多個領域講幾十門課的培訓師一定不專業。
剛開始入行時,培訓師可以多講一些課,積累經驗的同時也慢慢了解自己;一段時間后,一定要專,最好只講一門課,或一個領域的幾門課。其實,能做到只講一門課的培訓師課酬是最高的。
“精”既然這么重要,又為什么要“雜”呢?因為“雜”是“精”的肥料,沒有“雜”就沒有營養,很難發展到“精”。但“雜”不是成果,不能直接呈現“雜”,要消化“雜”、呈現“精”。
“雜”要學什么東西呢?既然是“雜”,就沒有定規,想學什么就學什么。保持學習的興趣很重要,否則學習就是一個苦差事。學有所獲很重要,多結合實際嘗試解答生活工作中的諸多為什么,就會持續獲得學習的內在動力。邊學、邊交流也很重要,美國成人教育之父馬爾科姆說過“當講師是最好的學習”。因為教學相長,與學生的交流碰撞過程是最好的知識消化過程,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
散文講究“形散而神不散”,培訓師雜學的背后也一定會有內在的脈絡,雜而有序應是培訓師追求的學習狀態。
從這個角度講,“雜”也有結構。一方面,結構指的是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作為管理類課程的認證講師,AACTP(美國培訓認證協會)給其推薦的書籍清單中一定包含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的內容。管理學是一門實踐的學科,而其背后的科學體系就是經濟學和心理學。另一方面,培訓師要能提出一環扣一環的、剝洋蔥式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最好是自己不斷思考、不斷拷問而得出的。
三、擁有哲學思維
資深培訓管理者碰到的新問題是:隨著知識型員工的增多,員工的各種心態問題也在增多,而這些員工職業心態又最終關系到企業的很多問題。
心態換一個更加科學和時髦的詞: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改善已經成為軟裝培訓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主流方向,其背后的腦科學也是全球范圍內的前沿科學。美國國會曾通過決議將1990—2000年命名為“腦的十年”,歐洲共同體1991年通過實施“EC腦十年計劃”,日本1996年開始“腦科學時代計劃”。
作為培訓師,心理學無疑是我們的必修課之一,但更多與心態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卻是NLP、教練,甚至是與宗教有關的探索性課程。而且,對于心智改善最有效的往往不是心理學,而是這些有爭議的心態類應用技能和課程。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是一種態度。但當你認為的“怪力亂神”卻成為前沿科學甚至主流科學時,培訓師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時不得不對此進行高度關注和獨立思考。
有些人排斥這些技能或知識,認為它“不科學”。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問什么是科學?科學家試圖給出一個充分全面的定義但很不成功。籠統地說,科學即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系。科學不僅提供對世界的系統的理性解釋,而且它通過對事件的預言以及技術應用證明了其科學性。科學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遺憾的是,科學并不是真理的全部。所以,牛頓說:“我不過是在大海的邊緣偶然拾到一片光彩煥發的蚌殼而已,距離大海真理的發現還遙遠得很。”而黑格爾甚至說:“自然規律的必然性本身應被視為偶然的東西。”
這個世界太復雜了,科學所揭示的已知規律太少了,未知的規律還太多。更遺憾的是,科學所揭示的是一個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世界。科學只能解決有客觀物質基礎的問題,而諸如道德、價值判斷、社會取向、個人態度這些問題是無法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的。人太復雜了,科學面對人的情感問題時,往往無能為力。而培訓中的心態或者說心智模式恰恰就屬于這個范疇。
已知的規律歸科學,未知的規律歸哲學(包含宗教)。人類早期的所有科學都源于哲學,哲學研究所積累的知識慢慢成體系后就獨立變成了一門學科。
培訓師面對復雜的培訓對象——人的諸多問題時,也許只有從哲學中去找答案了。所以培訓師要有一定的哲學思維:認識到科學的局限性和世界(包括人)的復雜性,以徹底開放的心態看待新事物,保持理性思考。
回到培訓,NLP是否科學可以探討,宗教智慧的課程合不合適也可以探討,重要的是要保持開放和理性的態度。培訓師如果還只是停留在“感應思維”層面,去傳播一些所謂的“綠豆治百病”的知識,是對不起學員的。
具備哲學思維的培訓師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對于紛繁復雜的世界有自己的鑒別能力,這是培訓師事業有成的堅實基礎。
條條大路通羅馬,企業培訓師的成長路徑雖然有很多種,但有一條成長道路培訓師必須得走——知識的積累。如果把培訓師需要吸收的知識比作碳元素,這些碳元素最后組合后呈現的成品有可能是木炭,也有可能是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