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戰爭的成語關于戰爭的成語 共收錄描寫戰爭的成語58條
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劇景象。
出處:三國·魏·曹操《蒿里行》詩:“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兵戈擾攘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秩序的動蕩混亂。——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后漢書·馮衍傳下》:“遭擾攘之時,值兵革之際。” 那老母原是~中看見殺兒掠女,掠壞了再蘇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出處: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此時四處~,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里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慌馬亂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出處:明·陸華甫《雙鳳記》第二一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一路奔回氣尚喘。” 他的鋪伙既沒有犯任何的規矩,又趕上這~理應共患難的時候,他憑什么無緣無故的辭退人家呢?★老舍《四世同堂》三八
兵連禍結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描寫戰爭的成語
出處:《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涂炭平民,耗損國內,悔之晚矣。★明·劉基《前江淮都轉運鹽使宋公政績紀》
兵拏禍結戰爭、災禍連續不斷。同“兵連禍結”。
出處:《宋史·陳良祐傳》:“今遣使乃啟釁之端,萬一敵騎犯邊,則民力困于供輸,州郡疲于調發,兵拏禍結,未有息期。”
兵戎相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出處: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二:“從至正十六年起,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千里。” 說者謂當兵燹之余,污菜遍野,版籍蕩然,人民死亡,~。★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三
楚界漢河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后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六回:“霎時間煙焰沖霄……仿佛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古人說:“~。”于今帝國主義則更加無義戰,只有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階級有義戰。★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大動干戈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描寫戰爭的成語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剛才唐兄說國王必是暫緩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用兵征剿。★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
刀槍入庫沒有戰爭,不用武備;和平麻痹,解除武裝,不作戒備。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其時天下太平已久,真個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五谷豐登,萬民樂業。”
倒戢干戈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同“倒載干戈”。
出處: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偃革為軒,倒戢干戈,示不復用兵。” ~,苞以獸皮。★《晉書·華譚傳》
倒載干戈倒:把鋒刃向里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黷武窮兵黷:隨便,任意;窮:竭盡。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出處:《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伐罪吊民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出處:南朝(梁)任方《百辟勸進今上箋》:“伐罪吊民,一匡靖亂。”
伐罪吊人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人”當作“民”,因避太宗諱改。同“伐罪吊民”。—— 描寫戰爭的成語
出處:《南史·檀道濟傳》:“道濟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
放牛歸馬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出處:《晉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于非常。”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烽火四起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出處:無
干戈載戢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載:虛詞。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來。比喻不再進行戰爭動用武力了。
出處:無
鼓衰力盡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無力。—— 描寫戰爭的成語
出處:無
歸馬放牛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那些王侯將相何嘗得一日的安閑?好容易海晏河清,~。★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汗馬之功指戰爭中立下的功績。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遂良出自草茅,無汗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 倘效玄宗幸金牛之道,豈無諸將立~。★清·孫枝蔚《甲申述憂》詩序
化干戈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指和好。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了。★老舍《茶館》第一幕
禍結兵連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出處:《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一去故鄉音耗絕,~,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金戈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同“金戈鐵馬”。
出處: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他如今管領著金戈鐵甲,簇擁著鼓吹鳴笳,他雖是違條犯法,咱無甚勢劍銅鍘。” ~渡江來,紅粉青娥化作灰。★清·方文《劉旋九招集韋園觀家伎》詩
金戈鐵馬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描寫戰爭的成語
出處:《新五代史·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時。” 想當年~,氣吞萬里如虎。★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金戈鐵騎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同“金戈鐵馬”。
出處:清·汪琬《〈苑西集〉序》:“我太祖、太宗發祥之址,與夫金戈鐵騎百戰創業之區,皆所跋涉而導從。” ~連蕃漢,煙塵茄角滿關山。★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十五回
來好息師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出處:無
連天烽火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漢·蔡邕《蔡中郎集·外紀上·漢書十志疏》:“其時鮮卑連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絕,埃塵連天。” 無限傷心劫后話,~獨思君。★李大釗《南天動亂·適將去國,憶天問軍中詩》
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出處:《易·坤》:“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龍戰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同“龍血玄黃”。
出處:茅盾《回憶之類》:“不過,當那一聲焦雷打到我們面前時,童稚之心也曾歡喜而鼓舞,也曾睜大了驚異的眼睛,癡望著‘龍戰玄黃’的天地,好像這一切本在意中,要來的總歸要來,而現在是終于來了而已。”
龍戰魚駭比喻戰爭激烈。—— 描寫戰爭的成語
出處:無
磨盾之暇暇:閑暇,余暇。指在戰爭的余暇。
出處:無
破斧缺斨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出處:《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故~之后,袞衣繡裳,駐大師于徐兗之間,俾東夏無搖心。★清·方苞《周公論》
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王氏今降心納貢,愿修舊好,明公乃欲~,殘滅同盟,天下其謂公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
戎馬倥傯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出處:無
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
出處: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著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上兵伐謀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描寫戰爭的成語
出處:無
矢石之難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武器。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出處:無
休兵罷戰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休養生息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后,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唐·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 許其修睦,因以罷兵,庶幾~,各正性命,仰合于天心。★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宋紀高宗紹興十年》
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出處: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一》:“偃革倒戈,歸馬放牛,乃滅殷以后事;今楚漢相持,正是兵鋒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顧其為迂,何也?”
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出處:無
偃武櫜兵停息武備,不事戰爭。同“偃武息戈”。—— 描寫戰爭的成語
出處:《北史·高允傳》:“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偃武息戈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出處:《后漢書·公孫述傳》:“囂(隗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出也。”
偃武休兵停息武備,不事戰爭。同“偃武息戈”。
出處:宋·岳飛《乞解軍務第三札子》:“今講好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休兵,可期歲月。”
以逸待勞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他踞了碉樓,~,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盛王之道。★《后漢書·耿秉傳》
以戰養戰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出處:無
有事之秋指戰爭或多事故的年頭。—— 描寫戰爭的成語
出處:無
枕戈寢甲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出處:《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止戈散馬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指結束戰爭。
出處:《北齊書·神武帝紀下》:“止戈散馬,各事家業。”
止戈興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 關于戰爭的成語
出處:無
鑄甲銷戈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出處:明·劉基《丙申歲十月還鄉作》詩之七:“修文偃武君王意,鑄甲銷戈會有期。”
鑄劍為犁銷熔武器以制造務農器具。結束戰爭,把用于戰爭的武器,鑄造成用于耕田的犁,使人民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鑄劍習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斗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