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暑假的一天。
我回家經(jīng)過附近的農(nóng)貿市場,天氣悶熱,行人不斷,和平常沒什么兩樣。在農(nóng)貿市場的大門口,我發(fā)現(xiàn)了一位以前從未見過的賣藝老人,他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他不像其他賣藝者,面前擺著一張又一張寫著自己“悲慘經(jīng)歷”的紙片,他所擁有的,只是一把二胡和一個殘破不堪的陶瓷小碗。
我開始細細端詳起來:他,頭戴一頂破舊的綠色軍帽,瘦削的面孔滿是皺紋,這一道又一道的溝壑正是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高高的顴骨,微黑的皮膚,一雙飽經(jīng)風霜的手緊緊握住二胡。
買菜的人們匆匆而過,偶爾有幾個人停下腳步,細聽老人所演奏的樂曲,然而那個陶瓷小碗?yún)s始終空空如也。只見老人手拿著琴弓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樂曲隨之傾瀉而出,時而激昂,時而舒緩,時而如同一群駿馬狂奔而來,時而好似一泓清泉緩緩流淌,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這時,從農(nóng)貿市場走出一位大媽,她上上下下仔細打量著老人,然后往陶瓷小碗里投了幾枚硬幣,“哐啷哐啷”,硬幣旋轉著,發(fā)出清脆的聲響,賣藝老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向好心的大媽點了點頭。他停止了演奏,緩緩地站起身,右手拾起那幾枚硬幣,左手拿著二胡和陶瓷小碗,邁著緩慢的腳步向前走去。
怎么不演奏了?他這是去哪兒?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著我跟在了老人的身后。
轉過一個街角,對面就是一個大型超市了,老人沉默不語,繼續(xù)向前走著。在前方不遠處,我看見了另一名乞討者,那是一個坐在地上的婦女,她的面前也擺了一個小碗,但里面卻只有兩枚硬幣。婦女的頭發(fā)凌亂地散落在肩膀上,臉上布滿一道道黑色污跡,她的懷里還抱著一個兩三歲、正在睡夢中的小孩子,相比同齡人,那孩子異常瘦弱,簡直就是皮包骨頭……
“咣當”,響亮的聲音把我拉回到現(xiàn)實中,我看見,那個賣藝的老人望著乞討婦女,他靜靜地微笑著,右手張開,握著的硬幣不見了。這時,我仿佛猜到了什么,目光轉向那個瓷碗,里面,現(xiàn)在一共有五枚硬幣。
當我再次抬頭,老人已經(jīng)步履蹣跚地走過了十字路口。在我眼中,老人的身影顯得非常高大,雖然他是一個衣衫襤褸的乞討者,卻有著一顆天使的心。
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乞討者,但是卻有著一顆天使的心。文中抓住了賣藝老人和乞討婦女的外貌、動作進行了生動、形象、具體地描寫,老人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