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眾望所歸”的落榜生所帶來的思考
圣誕節前夕,我接到一個從廣東掛來的長途:……我在廣州天河區一家電腦公式跑推銷,老板很看重我,月薪三千元左右。一個人孤獨在外十分想念昔日同窗和恩師,尤其是班主任您,您在《學生手冊》上的留言深深地激勵了我,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銘……
我在記憶中積極搜尋和組合著他的形象,是他??一個最肯搗蛋的學生,一個不肯讀書、成績最差的學生,一個問題學生,一個讓科任老師討厭的學生,一個讓我非常殘酷地“愛”過的學生(為了促其悔過,我曾罰他掃過地、跑過步、寫過檢討,也曾多次勒令他把家長叫來,多次上報學校政教處宣布公告處分,甚至讓家長帶他回家閉門思過一星期),一個在高考中“眾望所歸”地落榜的學生。一時間我怎么也無法把他和月薪三千對上號,掛斷電話,我陷入了沉思,我強迫自己從他的“壞”中去看出他的“好”來。結果又是一驚:
他有膽量,有激情,敢說敢做;他重友情,講義氣,團結守信;他口才好,韌性足,不懼生;他吃得苦,耐得勞,身體素質好。他曾在幾千人的拉歌比賽中領唱而毫無懼色,他曾因女同學之邀在大庭廣眾之中旁若無人地大吼英語歌曲,他曾因捍衛班上一位女生的尊嚴被校外小青年打得鼻青臉腫,他曾在一節班會課上大談早戀的不可避免并反問老師是否有過青春期萌動且斷言這是人之常情,他能從門衛那兒借到人常借不到的開水,他能從校醫室的老大夫那兒看病開藥用幾句乖話付賬,他冬天只穿一件襯衫和一件西服坐在教室最后面還要把門窗打開……素質教育已提倡多年,空洞的理論也聽過很多,但真正觸及我靈魂的是這個電話和由此引發的這番思考。“他”只是個案,但這種反思對我的撞擊是致命的,同時又是興奮的,從中引發了我對于素質教育下班主任工作的二點思考。
第一,班主任應善意地解讀學生的不良甚至違紀言行,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張揚個性。“從嚴治班”“嚴師出高徒”,傳統的管理十分強調“嚴”字。素質教育下如何理解“嚴”的內涵呢?時下某些學校某些班主任要求學生自修要保持絕對的安靜,不能討論問題,不能發出聲響,甚至荒唐到電視教育(每晚7:00-7:30看中央臺的《新聞聯播》)時間看到有趣的新聞不能發出笑聲。從某種意義上去理解這是對“嚴”的曲解,是簡單粗暴地戕滅個性。是學生就會違紀犯錯誤,有些也許是故意的,但更多的是無意的。因此我們必須從善意出發學會寬容,更何況有時學生的所謂“不良”行為也許恰恰是其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表現,是至真至善的性情的自然流露。美國心理學家J?D?斯托奇曾告誡中小學教師:“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溫順的羔羊,很難想象一條大河只有中規中矩的舒緩沒有湍激和咆哮會是什么樣子,逾越規紀桀驁不馴是充滿親和力的美妙。”(《前瞻與現實的心理虛幻》)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也曾說過,青少年時代沒有打過架抑或連這種沖動都沒有過的人,日后要成為英雄是無法理喻的。事實證明,前文談到的那個學生有經商的潛質,假如當初我能給他更多一點張揚個性的空間,也許他會有更好的生存環境。
第二、班主任應慎重地、充滿愛心地給學生寫評語,多激勵、多挖掘閃光點。評語是一種很莊重的對學生的評價,每一位班主任都不會忘記學生在閱讀評語時的那種興奮或消沉的情景。評語是教師對學生道德品質、學業成績、行為習慣、個性特長的概括和總結,是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有力杠桿。從學生的年齡特征來講,中小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啟蒙階段,還不能準確地把自己作為認識對象,缺乏自我評價能力。他們評判是非、好壞的標準,大都以“老師說的”為準。他們特別看重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但是,長期以來,千人一面的評語對學生的成長難以起到良好的激勵和鞭策作用,常常給學生一種壓抑。尤其是那些“學習太差”、“不守紀律”、“作業不認真”這類的訓斥語句,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形成了學生厭惡和懼怕老師評語的心理。筆者是有過這方面教育失敗的體會的,很多時候我是非常認真客觀地給學生下評語,但效果差強人意。現在想來問題就出在“客觀”二字上,應該感情一點,委婉一點,寓理于情,寓批評于親切的勉勵之中,不要寫成公文式的,盡量采用第二人稱寫得詩化一點并富有散文氣息,也許這樣更能鼓動和激勵學生。波蘭音樂家肖邦曾一度非常消沉,對鋼琴幾乎喪失信心,是他的老師李斯特寫在其廢棄的音樂譜邊的一句評語震撼了他:“你有象苔蒂爾姆(一只機敏的獵犬)的嗅覺一般靈敏的樂感,假如你又有了寬廣的胸懷和足夠的耐心,上帝會把最動人的弦律縈繞在你的指尖!”(劍橋大學教授瑪麗?羅克著《永恒的記憶》)寫得多好啊,假如李斯特直言其缺乏耐心和心胸狹窄,結果會是怎樣呢?我依稀記得當年寫下的那句評語:“認定目標,留下背影,是最年青的造型。”想不到會成為他人生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