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故事
今天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每次一到中秋節,大家都吃月餅,有的人還在晚上賞月。那么中秋節的起源,吃月餅與賞月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與左右微服淆,中秋夕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個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有很多的故事,它發展的過程也是作為中國人應該要了解的,我們一定要讓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好好的發展下去。
2關于中秋節的故事
每年中秋節的時候,是人們團圓的日子。
一般,我們都會在家里吃芋艿和月餅,吃好了,就會到外面去賞月。呀!月亮上面怎么有黑云呀?我想,一定是月亮姐姐看見我們看著她,她感到很害羞,于是就把幾朵黑云擋住了自己。
聽媽媽說,月亮里面有一棵大樹,大樹下有一只白兔,白兔叫玉兔,玉兔天天陪著嫦娥。
中秋節真是一個既快樂,又能讓合家團聚的節日呀!
3中秋節的故事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但關于中秋節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我講兩個你不知道的故事給你聽聽。
以前元代時期是元兵統治中國,大家受不了元兵統治,于是朱元璋就集合各路人馬進行反抗,但元兵看得很緊,怎么才能把消息傳出去呢?朱元璋的軍師就想了一個辦法,把紙條放進月餅里帶出城。就這樣,明兵左右夾擊,把元兵給滅了。
遠古時期,傳說天上有十個太陽,一個名叫后羿的人射去了九個。于是王母娘娘給了他一顆不死藥讓他吃了升天,他舍不得離開妻子,就把不死藥交給妻子嫦娥保管,有一天,后羿不在家。有個心術不正的人要來搶,嫦娥只好吃下不死藥升天,她的小兔子往她懷里一跳,也飛了起來。但她非常想念后羿,于是到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大家想念嫦娥,就在每年八月十五這天擺很多東西給嫦娥吃。
4中秋節的故事
中秋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節日,因為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稱為中秋節。節日的特色是吃月餅和提燈籠。
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么美好的圖景。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家人。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家人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余的太陽,解救百姓于水火這中。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后,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來后,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后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5我中秋節的故事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系是在明代。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里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制作月餅,用于自身和贈于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制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說起中秋節,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許多說法。在較早的記載中,嫦蛾偷吃了仙丹,變成了癩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樹和一只兔子,就別無他物了。這就是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