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關于接納孩子的電影
李網論壇的版主書華認為是這樣的:
“對于孩子的養育而言,真正的接納是了解孩子現有的狀態是有依可循的,是基于天性和父母之前教養的基礎上可以解釋的,是合乎規律的。但需要改善和修正嗎?要視孩子具體情況而定,大多數父母的教養有改善的余地和需要。
對于個人成長呢?真正的接納是認識到自己的狀態是基于過去的經歷和體驗,是合乎情理的。但不等于可以沉溺于過去,給自己足夠的理由自怨自艾,原地不動。
簡而言之,接納,就是坦然面對過去,正視現在,改善將來。”
1、《與瑪格麗特共度的午后》La tête en friche (2010)
這是最能反應母親對孩子影響的片子,孩子每一個對自我認知的判斷對應了他的媽媽每一次給自己留下的傷害,母親對孩子的不接納一直影響到孩子成人。
2、《自閉歷程》 Temple Grandin (2010)
片中的媽媽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不如人,而是與眾不同,發自內心地接納自己的孩子。特別是當媽媽給孩子舉辦派對時,坦普無法和人交流在房間非常暴躁的時候,媽媽和她的對話非常精彩。是媽媽對孩子的接納,才有坦普對自己的接納,發展到后來坦普可以上臺做自閉癥演講,大庭廣眾之下表達自我的接納,強力推薦!!!
3、《真愛之吻 》Penelope (2006)
現實中的丑陋是否愿意被公之于眾?父母是否有勇氣和孩子一起面對殘缺?當一個生命來到世界時已經是殘缺的時候,首先是父母的接納與不接納,給孩子的生命畫上最初的底色。
4、《充氣娃娃之戀》 Lars and the Real Girl (2007)
自我修復離不開平和的社會支持系統 ,哥嫂、鎮上的老人、醫生、同事可以讓一個從小喪母,嚴重缺少安全感的成人逐漸拜托困境。充氣娃娃之戀,在我看來就是那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自我,經歷的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修復過程。
5、《天佑鮑比》 Prayers for Bobby (2009)
當愛孩子和面子、傳統觀念發生嚴重的沖突的時候,到底是孩子的生命重要,還是父母自己、面子、聲譽更重要?
失去兒子的母親在傾盆大雨中失聲痛哭,雨水和淚水將固執、偏見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凈。
片頭如泣如訴的歌聲很讓人揪心……
按:親愛的家長們,周末如果不想看書,可以看看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