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春節習俗:這是最地道的年味兒
春節是什么?是灶龕上擺放的糖瓜,是窗戶上貼的葫蘆(寓意福祿)剪紙,是門框上的對聯,是老人口中的“歲歲平安”。春節的傳統習俗,您還記得多少?再有幾天,人們將迎來戊戌狗年。春節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講究的習俗也特別多。這些習俗蘊含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老講究。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因為氣候、飲食等方面的差異,中國各地區都有著不一樣的習俗。那么,廊坊的春節習俗有哪些?記者采訪了《廊坊市志》主編曹淵。
春節的準備工作從臘月開始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盛大的節日。事實上春節并不止限于正月初一這一天,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就開始了。清代,官府衙門于臘月二十日封印,停止辦公,到次年正月二十日開印理事。民間也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俗語。民國成立后,曾提倡過公歷新年,但人們積習久遠,無人響應。民國17年(1928年), 國民政府曾強令民眾在公歷元旦那天貼春聯、吃餃子、團拜,但未能推行開來,百姓仍依舊例過傳統年節。
曹淵介紹,一進農歷臘月,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縫制新衣,碾米磨面,殺豬宰羊。廊坊地區流傳一首民謠:“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酉’(春聯);三十,合家 歡樂吃餃子。”這首民謠像個日程表,把敬神、打掃、飲食等過年的準備工作列了出來。
臘月初八要喝臘八粥,除了熬粥,人們還用醋泡蒜(去皮),叫“臘八醋”或“臘八蒜”。臘月二十三,民間為祭灶日,也叫小年。祭灶即祭祀灶王(也叫“灶王爺”、“灶神”)。迷信的說法是,灶王是玉皇大帝派駐人間家家戶戶的代表,是一家之長,專門監察人們的善惡功過。臘月二十三,灶王要返回天庭向玉帝匯報。這天晚上,人們在灶龕前擺上供品糖瓜(瓜形麥芽糖,用以粘住灶王的嘴,讓其別亂“匯報”)、草節和料豆(灶王坐騎的草料),焚香叩拜后,揭下灶王像焚燒掉,再貼上新買的灶王像。主祭人一邊叩拜還要一邊口誦“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之類的祝禱詞。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該習俗幾乎全部消逝。不過,“二十三,年糕粘”這個習俗至今仍存在,有些家庭會在這天蒸年糕。
臘月二十八、九貼春聯是一項重要活動,除居喪之家,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大紅的對聯、福字、掛錢( 也叫“掛千”)、年畫等。人們故意倒貼“福”字,取意“福到”之吉利。
除夕的年飯最豐盛
看春晚成了新習俗
臘月三十為除夕。這天的午飯(有的地方是晚飯)叫年飯,這是一年之中最為豐盛的一頓飯菜,主食必有饅頭(或花卷、發糕一類),取“發”意;副食必有魚,意在“年年有余(魚)”。在這一天,外出就職、務工、經商者都要趕回家吃這頓年飯,意在全家團圓。出嫁的姑娘要到婆家吃年飯,不能看娘家的燈。吃團圓飯之前,人們先要敬神祭祖,在堂屋正面供上“全神馬”、“天地馬”、“財神馬 ”和辭世先祖的牌位,擺供品、燃香燭、叩拜。
“守歲”是過年的又一項重要活動。除夕日落之后就是除夕夜了,大紅燈籠高掛于門前院內,人們(特別是孩子們)任意踩踏散放于屋外的芝麻秸,聽著劈哩啪啦的聲響,稱為“踩歲(碎)” 。一家人坐在一起,有的包餃子,有的聊天,有的玩耍,通宵不眠,叫“守歲”。
曹淵談到,建國以后,封建迷信活動銷聲匿跡,其他習俗多有保留。上個世紀80年代,電視在城鄉普及。在除夕夜,舉家圍坐,觀看春節晚會,或者打牌、下棋,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午夜子時,一家人按輩分長幼,依次拜年辭歲,長輩給晚輩壓歲錢。
正月初一到初五
廊坊人最愛吃餡兒
曹淵說,“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這是民俗也是諺語。子時一到,全家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有的地方在黎明前吃餃子,叫“五更餃子”。初一的餃子要在除夕夜由全家人包,要包夠全天吃的。一是大年初一講究不動刀案,二是拜年的人來人往,家庭主婦要迎人待客,無時間做飯,三是外出拜年的和前來拜年的親戚可以隨時吃到餃子。
正月初一黎明至中午前,是拜年的時候,親友鄰里間互相登門拜年,晚輩給長輩叩頭行禮,并說些祝福的話,平輩之間打躬作揖,并互道“過年好”或“見面發財”等話語。
正月初二要吃撈面條。建國后,男女平等,婦女也能就業,和男人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那時,春節只放三天假,漸漸地,由城鎮到鄉村,形成了初二回娘家、去丈人家的風俗。建國前,婦女社會地位低下,不能就職、就業,只能在家里做飯操持家務,男人大多不會做飯。社會上沒有初二姑爺、媳婦去丈人家的風俗,媳婦要在婆家做飯,招待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待正月過半,也就是正月十五前后,娘家的兄弟子侄才接姑奶奶回娘家,觀燈看戲。
正月初三要吃合子,有的家庭吃水煮的,也有的家庭吃烙合子,吃法不統一。
正月初五吃餃子,叫過“破五”,而且一定要吃肉餡的,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剁餡,這叫“剁小人”。大家還要參與包餃子的過程中,叫“捏小人嘴”,寓意來年身邊無小人。
熱鬧的元宵節和遠去的填倉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日,又稱上元節 。這天夜晚為元宵,故俗稱元宵節。人們有掛彩燈的習俗,故又叫燈節。每到這時,人們吃元宵、掛彩燈、走花會,親友間多以元宵作為禮品,相互饋贈。走花會是一出重頭戲。高蹺、舞獅、旱船、秧歌、中幡等民間演藝隊伍走村串街,或在指定場地表演,總能吸引眾多游人駐足觀看。
正月二十五為“填倉日”,也叫“填倉節”,是倉王爺的生日。填倉節始于明清時的京城。居民不事農耕,平時吃用都要到糧市購買,正月即將過完了,年前買的糧米已所剩不多,需要再購買以充實倉廩。所以,這天,全家以豐盛的飯菜大吃一天,之后購買新糧,取預祝填滿谷倉的吉兆。后來,這一習俗傳到農村。廊坊地處京畿,填倉之俗也盛行起來。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于黎明前,用灶膛灰在院內撒成圓圈,呈囤形,內置少許糧米,覆以磚瓦,謂之“打囤”。同時,在倉房用小米飯、雜面湯作供品,祭祀倉官,以祈豐收。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這一風俗已不多見,至今,有些人已不知有此節日風俗。
春節的“老例”有哪些?
曹淵介紹,在建國前,春節期間有很多禁忌,俗稱“有例”或“老例”(例,即例規、規矩)。如臘月三十晚上不能隨地便溺,怕沖撞下界的神靈。春節期間忌說“殺”、“死”、“鬼”等字眼,不吉利。正月不剃頭,會死舅舅,不能說媒,會死媒人,不能做針線活,有“正月不做鞋,做鞋會出邪”、“正月不做被,做被沒人睡”等說法。正月不娶親,臘月不訂親,俗稱“正不娶,臘不訂”。正月初一到初三,忌向門外倒水、倒土,怕水土出門,一年財氣不佳。正月二十五夜間不準點燈,據說這天晚上老鼠娶親,驚擾了老鼠會招致報復。
這些“老例”在全境范圍內又不完全一致。比如,正月初五不動針線,這一“老例”有普遍性,但三河市個別村莊則相反,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天必須找些破舊布縫合在一起,謂之“補破”,意在堵住破漏,以便日后能過上囫圇日子。如今,隨著人民群眾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不再遵守這些“老例”,但在一些老人口中,我們仍能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