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工業基地開發建設以前,境內原住各族居民約1萬人,長期的生產生活形成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建市以后,隨著大批移民涌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原住居民的風俗習慣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甘生又稱“小煎不下鍋”,采取豬后腿精瘦肉或背溜肉,切成薄肉片并拉細,將新鮮橄欖枝去掉表膜,刨下淺藍色樹皮搗碎放入肉片中拌勻。待肉呈乳白色再切成肉丁,配上酸菜、香菜、生姜、大蒜、花椒等調味品,便可食用。其味鮮美爽口,稍有酸澀但回味無窮,是倮果、密地、阿署達等地彝家人的風俗菜。
全羊湯 宰騸公羊剝皮或燙皮后烤黃,洗盡腸肚,烤好頭蹄,連骨帶肉剁成小塊,開水洗凈血水,取山泉冷水下鍋,加生姜、草果、大藿香等香料,全羊混煮,文火清燉,肉熟后再加入白蘿卜塊煮熟,打蘸水就食。蘸水多為干海椒烤糊揉碎,或用鮮小米辣搗碎,加姜蔥末、元荽(香菜)、味精等調味品,食之爽口,全身暖,寒冬時節尤宜。
羊肉片 取羊腿精肉切成片子,用海椒、花椒、香油等佐料拌勻,穿在竹簽上或放在鋼絲網上,烤至發黃、干脆時取食,外脆內嫩,為彝族待客的上等佳肴。
油底肉 選半肥半瘦的去骨豬肉,加鹽拌勻腌二至三天,去毛洗凈,切成小方塊,放入沸騰的油鍋中酥炸約30分鐘,皮黃肉熟后和油一并罐裝貯藏,配菜食用方便,農家殺年豬大多做油底肉供一年食用。
爬沙蟲 雅礱江畔生長的一種昆蟲,學名“中華大蛉蛾”,在江邊臨水的鵝卵石下繁殖,俗稱“爬沙蟲”。每條長約6~9厘米,色墨綠,多腳,扁平嘴,富含高蛋白,氨基酸和多種藥用成分。多用油炸酥食用,味特鮮美。
雅江魚 雅礱江生長大鰱魚、細鰱魚、青波魚、胡子魚、棒棒魚、白甲魚、黃辣丁等通稱雅江魚。除大鰱魚以小魚為食外,其余以巖生藻類為食,性喜低溫,難于人工飼養。其肉肥厚細嫩,別致爽口,富含磷、鐵等微量元素,營養豐富,烹飪方法多樣,可以加工成白味雅江魚和麻辣豆花魚,但以江水酸菜魚最鮮。
江水鴨 江水鴨養殖于雅礱江和金沙江匯合處,以魚蝦和玉米為食。其肉自然純鮮,嫩滑細膩。其湯鮮香醇厚,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90年代末倮果旅游一條街建成后,即成為有名的特色菜品之一。
一、婚 俗
封建婚俗
解放前境內農村盛行包辦、買賣婚姻,各族婚俗多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舊時盛行的婚俗有:
童養媳 一般是男方缺乏勞動力,女方家境貧困,把年幼女兒送入或賣到男方家庭幫助勞動,待長到婚齡時再舉行婚禮(俗稱“圓房”)。
童子結發 男女雙方均未成年就舉行婚禮,正式結為夫妻。
納 妾 一是妻未生育無子而納妾,二是喜新厭舊而納妾。
招女婿 有女無兒的人家將外姓男子招贅上門,俗稱“倒插門”。所生子女隨母姓,至第三代改隨父姓,稱為“三代還宗”。
轉 房 兄死,嫂不能改嫁,與其弟為婚。嫂若不從,則應向其弟償付錢糧若干方能改嫁,且不得享有亡夫財產。
招夫養夫 丈夫因病或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為生活所迫夫妻雙方同意,由妻子另招一夫到家勞動,以維持全家生計。
兩夫一妻 因家境貧困,無力娶妻,同胞弟兄娶一妻操持家務,輪流侍寢,所生子女,不分彼此,共盡撫養義務。
搶 親 一是男女定婚后,若女方反悔,男方便糾集家族宗人,將女方搶來,強迫成婚;一是男方拿不出聘親彩禮,男女雙方事先私下約定,采用搶親方式成親。
寡婦再嫁與守節 婦女喪夫,若生育有子女,一般不許再嫁。若無子女須守孝3年才允許再嫁。寡婦再嫁,夫家要逼取“身價錢”,且只許半路迎娶,夜晚起程。再嫁婦女稱為“二婚嫂”,隨帶前夫子女被稱為“搭頭肉”、“拖油瓶”。境內舊時提倡婦女守節,從一而終,年輕守寡,終身不嫁者視為“貞節”。
婚俗變革
解放后各級政府宣傳貫徹《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買賣婚姻和一夫多妻的封建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政府提倡婚事新辦,職工、干部結婚多舉行茶話會或集體婚禮;農村也多簡樸從事,只邀請至親好友作客慶賀!拔幕蟾锩逼陂g,有的領取結婚證后向毛主席像行三鞠躬禮就算完婚;有的主動男“嫁”女家,體現男女平等,移風易俗。80~90年代普遍響應晚婚晚育,但父母干涉子女婚姻自由、借婚姻索取財禮、辦婚事講排場等陋習仍時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