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起源于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
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2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正好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為“九九”與“久久”諧音,所以人們認為這天是個特別值得慶賀的日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青年必須履行孝敬老年人,愛護老年人,贍養老年人的義務。因為“九九”與“久久”是“但愿人長久”的諧音,所以規定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為“敬老日”。這給重陽節賦予了新的內容。
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年糕等,這些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3重陽節的來歷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4老人節的由來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九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xx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老年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5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敬老節。在重陽節的時候人們就會登高爬山,體驗秋高氣爽的天氣;還會尊敬老人,慰問老人,給老人家送上節日的問候和禮物。重陽節據說是源于古時候的齊景公。農歷九月九這天,齊桓公帶著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齊景公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于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后每年這個時候,齊景公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習俗。
這學期就學了一首關于重陽節的古詩: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